会员新益 | 叶正猛:趣话红楼与慈善

 撰文:叶正猛
 
 
 
 
 
 
 

图片

作者: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顾问、浙江省慈善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特聘教授

笔者去年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作“善家传承与家族信托”的讲座,为了讲述生动,中间用了《红楼梦》的情节打比方,清代学人所谓“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亦枉然”,呵!主持人总结时打趣地说:“原来红楼梦是写慈善的。”他这一说不打紧,笔者搜肠刮肚,把“红楼”与慈善相关碎片连缀起来,今得空作一篇趣话,从中似也可窥视清代慈善之一斑。标题不写“《红楼梦》”,而用“红楼”。因“红楼”概念宽泛一些,既是指曹雪芹与《红楼梦》,也包括《红楼梦》诸多续作(除了著名的高鄂后四十回之外,还有不少续作。199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资料丛书”,印行的“圆梦”、“真梦”、“幻梦”、“重梦”等有十几种;改革开放以来作家刘心武、温皓然也作了续书。)
红学家邓云乡说得好:“小说固然是假的,而其历史背景必然是真的。”(《红楼风俗谭》)

图片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大观园全景图》)
图片
1

林黛玉做慈善水平真不低

 

 
 
 
 
哈,但愿这个小标题没吓到人。笔者说的是续作里的“林黛玉”。在清代的《红楼梦》续作中,大多写林黛玉没死或各种情形“复活”。几种续作,把林黛玉摇身一变成儒家思想熏陶的贤慧家庭主妇,呵。在贾府咸鱼翻身之后,林黛玉践行儒家仁义思想,广结善缘、广行善事,不仅帮助家境清贫的穷困亲戚,而且面向社会,济困扶危,博施济众。
花月痴人的《红楼幻梦》第7回,林黛玉说,要“广行阴骘,多济孤贫。遇着饥馑之年,即将五庄所收稻米,平粜济穷”。既明确扶贫济困之意,又采用慈善“平粜”之方,更表达广积阴德之因。
《红楼幻梦》第24回写黛玉与宝钗、宝玉一起讨论慈善事业——
黛玉道:“前年添了收检浮尸、掩埋枯骨;去年添了夏施茶水汗衫、冬施姜汤绵袄;今年又添了遇荒即赈、修补桥梁道路并破观颓庵、欹亭坏驿。细想再无可做的事了。”……
黛玉道:“我又想起一件要广行的:本京城已设了化字功德所,但只京城一处。再写书子知照各路管事的,处处添设化字所才好。”
宝钗道:“我倒想着一件:义学已经有了,再添设女义学,多聘女师,教书字、针黹,并教纺织,女学生造就有成,人家娶着贤才内助,多安其室。此功不小。”
黛玉道:“我又想着一宗要补的:药局里施舍的药,可都齐全?”宝玉道:“凡内外科男女各症,以及麻痘、幼科、难产、跌打、损伤,敷药、煎剂、膏药、各种胶丸都全了。”
黛玉道:“第一要多备贵重的药,贫乏人家买不起,给他救病才算阴功。再将那价廉的药料、奇验良方,多刊刻出来,普遍传人济世,又胜于送药多矣。”
期间林黛玉又强调了她的慈善理念:“普天下的好事,那里能够做得尽?只要大宗善事认真办理,不使徒费银钱,虚有其名,就算功归实济了。”
清代归锄子的《红楼梦补》第28回,也写林黛玉开设义学:“再造义学一所,延请名师课读,凡已开笔,有志向上,无论是否亲族,许来附学,每年资助纸笔银二十两,经费统归于租息内支销。”
这里,再解读一下这回回目——“置产营财葛藟谊重,因金恤玉樛木恩深。” 葛藟、樛木典出《诗经·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山有棵弯弯树,葡萄藤儿遮盖住,一位乐观的君子,善心善行将他人扶助。)这是中国最早诗集《诗经》中表达慈善意蕴的诗。
林黛玉真是矜贫救厄,乐善好施。

图片

诚然,笔者并不认为续作对林黛玉的形象塑造很成功,而是说通过续作的这些描述,窥见清代慈善的一个侧面,因而值得一表。
其一,为什么把林黛玉塑造成慈善家形象,似乎有点费解。细想一下,这些续作是要通过小说情节来劝善,其方法是煞费苦心的。清代大学者赵之谦有一个妙论:“《红楼梦》众人所着眼者,一林黛玉。自有此书,自有看此书者,皆若一律,最属怪事。……余忽大悟曰:‘人人皆贾宝玉,故人人爱林黛玉’。”(见《红楼梦资料汇编》卷四)突出林黛玉行善以达到劝善效果,则颇像当今网络平台蹭明星、赶热度、带流量。
其二,“(传统)慈善体现差序格局,……反映了在儒家纲常伦理观念下形成的家族慈善的普遍规律。”(宫蒲光)那么,家族慈善是什么样子的呢?续作中林黛玉作了很到位的表述:“黛玉先开口道:‘……带着几件正经大事大家商议。瞧匾额上‘补仁谕德’这四个字,想咱们祖宗勋烈,世代簪缨,圣经上讲的‘治国必先齐家’,家字所包者,‘广睦姻任恤’,都是齐家里头的事。同宗一脉,痛痒相关,必须有个照应……’”(《红楼梦补》)“广睦姻任恤”典出《周礼》“儒家六行”,是历代仁爱的规范。
其三,明清小说中涉及慈善的不少,像慈善范围、内容如此广泛的并不多见。施茶送衣、修桥补路、扶贫济困、遇荒即赈、医药卫生、教育文化……,林黛玉说:“善事都做全了”,现行《慈善法》关于慈善活动的大类差不多都涉及到了。周秋光、曾佳林《中国慈善简史》说:“传统慈善机构开展慈善活动虽说有多种多样,却不外乎是济贫助困、赈灾救荒两大类,且多为款物接济。从总体上看,其内容还比较单调,仍属于消极的慈善救济之法。”值得注意的是,红楼续作描写的慈善远远超出这个范围和水平。
学者张云的《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一书评论“《红楼梦》续书的价值和意义”中指出:“人必须有美好的东西来振奋精神,所以,向善、劝善、教化,寓教于乐,自古有之。”
图片
2
王熙凤的“20两银子+”颇有慈善深意
 
 
 
《红楼梦》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写到刘姥姥被困难驱遣着,来到贾府打秋风。虽然,刘姥姥确如林黛玉所说,并非贾家正经亲戚。但王熙凤却表现出惊人的大度,请她吃了早饭,给了她20两银子。这20两银子,是赵姨娘和一等丫环十个月的月钱,是贾母、王夫人一个月的月钱。
笔者之所以说是“20两银子+”,是因为王熙凤给20两银子之后,还有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很柔软。学者闫红的《在〈红楼梦〉里读懂中国》一书,作了解读,且解读得很贴切——“王熙凤又给了刘姥姥一吊钱,让她雇车坐。相对于那二十两银子,这额外的一吊钱里有着更多的温度,那是对人情世故有所体察之后,对于这个穷老婆子的一种体恤。这二十两银子一吊钱,比后来刘姥姥得贾母青眼后,所有人的馈赠加起来都要重。”《蒋勋说<红楼梦>》也说:“这一串钱的价值比那二十两银子还重,其中有她对他人的体谅。” 从细节中我们体味到,做慈善需要付出,更要暖心。

图片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刘姥姥初会王熙凤》)
闫红说,王熙凤“没啥文化,不讲情怀,只是随手做一件好事。”这件“好事”,曹雪芹十分在意。第一,“千里伏线”,为后面情节即贾府势败家亡之后刘姥姥出手搭救巧姐作个铺垫。曹雪芹给巧姐的判词是:“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巧”是双关语。第二,更重要的是,后来,济方成为受济方,受济方成为济方。曹雪芹要借以表达“善恶之报”报应观,要对世人劝善。所以写巧姐的曲子是这样的:“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易传》有云:“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世人要有济困扶穷的仁心善举,苍天有眼,掌握着人间的善恶报应,赏罚有度,乘除加减,丝毫不爽。无疑,报应观是唯心的,是愚民的。但学界也认为报应观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如伏尔泰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出一个来,因为上帝是道德的需要,可以赏善罚恶。这便是曹雪芹的本意。
图片
 3
 刘姥姥报恩“救赎”价值几何?
 
 
刘姥姥在巧姐的命运上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台湾红学家欧丽娟给这个来自“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的刘姥姥大加赞赏:“如果说女娲是抟土造人,那么刘姥姥则是‘抟土助人’,用土地的力量让受苦受难的巧姐在乡里中获得新生,是真正的大地之母。”(《红楼大观》)
红学家们一般不认可高鹗续作写的结局,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刘姥姥三进荣府时接受了凤姐向她的托孤,后来贾府一败涂地,巧姐被‘狠舅奸兄’所骗卖,流落烟花巷,幸遇刘姥姥把她救出,最后与板儿成亲,做了农家妇。”(梅节、马力《论红楼梦》)
救赎巧姐得花多少钱?刘心武的续作写的是600两银子,温皓然的续作写的是500两银子,哇!这么多银两。这就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有没有依据,二是有没有可能。曹雪芹写作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两个问题在前80回都留下伏笔。

图片

(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刘姥姥救赎巧姐”)
第47回,写贾赦因为讨要贾母房里的鸳鸯做小妾未能成功,“终究费了八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来,名唤嫣红,收在房内。”——800两,有参照系了。
刘姥姥一进荣府收到王熙凤20两银子。二进荣府收到100两银子还有其它贵重物品,平儿交代说:“共是一百两银子,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有点授人以渔的意思,奠定了累积财富的基础。第41回写道,妙玉嫌刘姥姥喝过茶杯脏要丢弃,宝玉随手给了刘姥姥。这杯子叫“成窑瓷”,其实是古董,刘心武写成后来卖了100两银子。看来曹雪芹写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白写的,早为“救赎”埋下伏笔。
刘心武续作这个情节的回目就叫“刘姥姥报恩如泉涌”。确实,刘姥姥伸出一双佛手来自她感恩图报的良善品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传统美德。恩恩相报、天道好还也是传统慈善的一个重要动因。救赎的价格是几百两银子,而其价值是不可限量的。
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这世上还是好人多!”
图片
4
秦可卿的“家计长策”可为家族慈善信托提供启示?
 
 
红楼梦》第13回,写秦可卿死前托梦给王熙凤,提出自己一个“定见”,被脂砚斋点评为“秦氏之家计长策”。本与慈善无关,笔者在讲座中提起,是因为秦氏提出的思路,确实可为当今家族慈善信托提供启示。
秦可卿说了些什么呢?
“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
曹雪芹借托梦暗示贾府将来必定被抄家,秦可卿说做两件事以示家族的永全。一是祭祀,二是家塾。一个过去,一个未来,这是家族传承的主旨。这里最关键的是,她指出祖茔附近置田庄房舍地亩,按清律,即使犯罪也不被没收。还在“道学家看到淫”的时候,笔者的领导和老师、红学家金品芳和蒋文钦发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回评本红楼梦》中给予深刻点评,称之为:“财政保险计划”。事实上,这就像是现代信托计划中财产的“隔离”。秦氏真是深谋远虑。

图片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王熙凤梦会秦可卿》)
隔离,是信托的一个重要功能,保证财产的独立性和安全性。根据《信托法》,信托资产一旦成立,就从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财产中分割出来,成为一笔独立运作的资产,它不能被抵债、清算和破产。运用家族信托将一部分资产同个人名下的资产隔离开,从而实现保障资产的功能。
近年来,许多机构在大力引导家族慈善信托。如果按香港的相关法律规定,家族慈善信托中有“剩余信托”,即相应比例收益由委托人受益。因而,“隔离”功能,是家族慈善信托一个具有说服力、吸引力的宣传点。
秦氏的计划,其实是曹雪芹对家族由盛而衰教训的一个反思。赘言一句,曹雪芹小说原设计没有实现,有续作者没有忘了这档事。有意思的是,秦可卿“信托策划”由林黛玉来实现了。《红楼幻梦》第7回,林黛玉说:“我想这注家资,打算援蓉大奶奶之策,立祀田四个大庄,每庄百万以为祠产,请给部文禁碑,日后子孙永不能售卖。”这个号称“花月痴人”的作者看懂了秦氏“定见”的奥妙!
图片
5
贾敬印发《阴骘文》与迎春读《太上感应篇》为哪般?
 
 
 
太上感应篇》《阴骘文》是古代善书最著名的两种。
《红楼梦》前80回里两次提到《阴骘文》。第10回写贾敬过寿的前几天,尤氏问贾珍该如何操办太爷贾敬的寿日。……贾珍转述了贾敬的话:“我是清净惯了的,我不愿意往你们那是非场中去闹去。你们必定说是我的生日,要叫我去受众人些头,莫过你把我从前注的《阴骘文》给我令人好好的写出来刻了,比叫我无故受众人的头还强百倍呢。”第11回,写贾蓉转述贾敬的话:“还说那《阴骘文》,叫急急的刻出来,印一万张散人。” 这《阴骘文》,贾敬不仅亲自给它作了注,还这么热心要刊印一万份散发给人。
第73回,写贾迎春奶妈将累丝金凤拿去典作赌本,迎春不闻不问,但求息事宁人,“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来看。”

图片

善书,又称劝善书,是劝导人们行善止恶的指导书。笔者曾提出,史上劝善有“三大奇观”:百姓万家的“家训”、千村万落的“乡约”、卷帙浩繁的“善书”。吴震说:“所谓‘善书’究其思想之实质而言,其宗旨无非就是以道德立说,劝人为善。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善书运动’其实也就是‘劝善运动’。”
这个劝善运动在明清时代真可谓声势广大。不愧是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红楼梦》在看似不经意间把劝善运动描写到了,印证了善书在清代社会的流行、普及。贾敬要刊印《阴骘文》的目的无非就是想“阴骘子孙”,想自己的子孙止恶修善,多积阴德。迎春看《太上感应篇》,则形象刻画了人物性格。庚辰本夹批:“神妙之至!从纸上跳出一位懦弱小姐,且书又有奇,大妙!”曹雪芹推出两本善书,则具有告诫世人行善积德、净化心灵的念想。
周中之教授的《慈善伦理—文化血脉与价值导向》,给予上述两本善书很高评价,还指出:“‘积阴德’在道教善恶报应说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做善人的基本原则。……‘利物利人,修善修福’。”
图片
6
贾母行善的“仪式感”
 
 
 
《红楼梦》中的贾母给人形象是心存善念、行善积德、宽厚待人。在庆贺八十大寿期间,做了几件善事,其特点是充满“仪式感”。一是,让贾宝玉到各处庙中参加念诵《保安延寿经》的仪式,叫“跪经”仪式。二是安排府中丫鬟婆子们搬出许多雀笼,放在庭院里,然后全部打开放飞,这叫“放生”。信佛的人把放生视为一种善举,认为可积阴德。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佛家以慈悲为怀,怜悯世间一切生灵。美国学者韩德林研究晚明中国的慈善事业的著作《行善的艺术—》中说,那时放生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动物是那些可怜的、无力的人们的隐喻。”慈善家们“在救助动物和帮助穷人之间自如地转换——对这两种活动始终保持相同的节奏以及同情心”,以激起大众的慈善心。三是,命孙儿孙女们拣佛豆。拣佛豆原本是寺庙中活动,贾母专门请来地藏庵的尼姑来主持这个仪式。然后把佛豆煮熟,拿到大街上施舍,祈求大家延寿。叫“结寿缘”。三件事都展现了“仪式感”。这是曹雪芹在描写贾府最辉煌的一场庆寿活动中,穿插几笔逼真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宗法家庭祖辈行善的“范式”。

图片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贾母八旬大庆》)
贾母的行善,不仅有仪式感,而且,细微之处体现善心。例如,怜贫惜老,接济刘姥姥这样的贫苦之人;宝玉外出,她命跟随宝玉的小厮,多带几串钱,遇到僧道贫苦之人,随缘布施;清虚观里凤姐打了一个小道士,贾母忙着哄他,“可怜见的”,又叫人给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为难他。可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行善,既有“仪式感”,又有“细微处”,才是真实的而不是虚伪的。这是曹雪芹塑造的具有生活真实的“典型人物”。
图片
7
曹雪芹本人做“公益”
 
 
 
具有“济困扶穷”理念的曹雪芹,在现实生活中乐做好事,而且上升到公益的层面。有红学家考证,曹雪芹晚年写过一本书,叫《废艺斋集稿》。这本书不得了,打破了中国文人对“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陈旧观念,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见吴恩裕《曹雪芹〈废艺斋集稿〉丛考》)

图片

[曹雪芹《废艺斋集稿》(残篇)]
曹雪芹为什么写这部书?在其中《南鹞北鸢考工志》的自序中,曹雪芹花了相当篇幅介绍此书的撰写缘起:某年岁末,一位因伤足而旅居京师的故人于景廉来访,交谈之间泫然涕下,称家中已断炊三日,告贷无门,“小儿女辈牵衣绕膝,啼饥号寒,直令人求死不得。”曹雪芹“闻之怆恻于怀,相对哽咽”,但自己也困窘不堪,所能资助的无异于杯水车薪。在留于景廉住的当晚,曹雪芹无意间听他说到,有贵公子买风筝常一掷数十金,于是连夜赶制了几个风筝给他。没想到这年除夕,老于冒雪而来,鸡鸭鱼蔬满载驴背,兴奋地告诉曹雪芹,这几个风筝卖了好价钱,可以过个肥年,故专程前来感谢。后来,老于在曹雪芹的教授下以扎风筝为业,居然小有名气,解决了养家糊口的大问题。这件事让曹雪芹深受触动,“乃思古之世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今者如老于,其人一旦伤足,不能自活,曾不转乎沟壑者几稀矣。”因此,他援笔写了这本书,让残疾人能够掌握谋生的技艺,弥补先天、后天的不足。当时便有人称誉:“厥功之伟,不可计量也哉。” 
台湾红学家黄一农经考证也认定,曹雪芹写《废艺斋集稿》是真的。他说:“曹雪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还是一位实践派的人道主义者。这本书足可在中国社会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页。”
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表达写书目的是:“斯以为有废疾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这与一百多年之后中国现代公益事业先驱张謇创办南通狼山盲哑学校的宗旨——“造就盲哑具有普通之学识,必能自立谋生。”——如出一辙,理念十分超前。
“日用即道,日常即道。”慈善,在活动中;慈善,在项目中;慈善也在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中。END 
 
 
 
 
 
精彩回顾
FOLLOW US
 

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的会员伙伴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新的感悟与思考、新的探索层出不穷,创新实践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为了展示会员们的最新项目动态、全新观点、思想感悟,激发创益的火花,产生更多思想碰撞,杭基会开启全新栏目【会员新益】。

 

期待会员们积极投稿,分享更多项目动态、创新观点、热点议题探讨……

 

留言或邮件投稿:HZPA1215@163.com

 

 

图片

 

 

杭基会是由杭州地区致力于推动基金会行业发展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和个人自愿结成的联合型、枢纽型社会团体,是继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后,国内第二个专门针对区域基金会行业的联合性组织。

 

杭基会由杭州市慈善总会、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浙江都快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浙江正泰公益基金会、浙江嘉行慈善基金会、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浙江锦江公益基金会、浙江传化慈善基金会、杭州青荷公益基金会、杭州市德信蓝助学基金会、杭州诸商慈善基金会等14家基金会和媒体共同发起。目前有会员74名,包含36家基金会、14家慈善会系统、以及媒体、学界、金融、法律、文艺、企业等领域代表。

 

杭基会的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推动杭州市公益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有关依法成立慈善行业组织的规定,促进基金会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健全基金会行业运作规范,加强对基金会行业的服务,提升基金会行业专业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创建时间: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