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新益 | 叶正猛:孔子对行善的五个“神点评”留给后人的思考

 

撰文:叶正猛(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顾问、浙江省慈善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特聘教授)
 
“孔子贵仁。”(《吕氏春秋·不二》) 仁是孔学最高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孔子将“仁”规定为“爱人”,从人的价值中寻找仁的源泉,凸显了人的价值在道德中的地位,建立了以仁爱为核心的慈善伦理思想体系。笔者发现,孔子对学生以及社会上善行多次发表自己的看法、评论,有着独特的看问题视角。本文摘录五则先秦典籍(其中,《孔子家语》曾被看作伪托之书,随着上世纪末出土文献的考古发现,认定是先秦著作,大概属于七十子后学所为)记载的孔子对行善的点评,看孔子的观点给后人留下怎样的思考。
 
一、“子贡赎人”
 
《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载: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贡赎人”在《说苑》《孔子家语》等典籍都有记述。这是说,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得到官府的赏金(是赏金还是报销赎金,诸注家解释不一)。子贡在国外赎了鲁国人,回国后没有接受赏金。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赏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赏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受难的同胞了。”
 
历史上一般都把“子贡赎人”与另一则点评——“子路受牛”联系一起的,先予摘录“子路受牛”,一并介绍后人的评论思考。
 
二、“子路受牛”
 
《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载: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即是说,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送了一头牛感谢他,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这两则点评,其“神”在于,照董仲舒的说法,儒家是“正其谊(义)不言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这里孔子说法与之恰恰完全相反。
 
确实如著名善书《了凡四训》所说:“以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 儒家倡导仁义道德,为什么子路救了一个人,接受别人赠送的一头牛还得到孔子的赞扬,反而子贡救人不图回报,却遭到孔子的批评呢?(这里说思考,首先要撇开一个假设。假设子贡不受金,又不张扬,或者只报告老师一个人。那么他的行为是十分高尚的。如现代见义勇为的人悄悄地不拿奖金,并不在少数。)
 
《吕氏春秋》的评价是:“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孔子能从细小处看到端倪,这是由于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远啊。
 
《孔子家语》在记载“子贡赎人”后面还有孔子一段话:“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表达了孔子看问题的角度不是个人人品境界的高低,而是对社会的影响。
 
《淮南子》则指出:“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意即过分抬高道德标准,使一般人达不到,反而毁掉社会正义。
 
《了凡四训》中谈论慈善,谈了八对“辩证关系”,其中说到“是非”关系,用了上述两个点评——“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即说,孔子却赞赏子路而贬斥子贡)。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由此可见,两则“神点评”给后人的思考角度多多——
 
例如,行善的动机与效果关系。儒家讲求“仁”的践履性。周国正教授说:“仁要从三个层面看:动机、行为、效果,可以分别称之为仁心、仁行、仁功。”(《仲尼不语—孔子忘了说的话》)三个层次,孔子很重视仁功。这从《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可以看出。按管仲自白,他辅助齐桓公的种种作为,不是出于仁心,但他做的却可以说是仁行,重要的是达到了仁功,因此孔子称之为“仁”。孔子的上述两个点评,与之道理是相通的。
 
例如,行善具体事件与规则、风尚的关系。两个行善事件中,显然,子贡的个人道德高尚,但孔子更看重的是规则的遵守和风尚的形成。规则和风尚的重要在于激励大多数人行善。
 
例如,行善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孔子之所以批评子贡,是有一个背景的,就是鲁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子贡是有名的富豪,不在乎钱,但众贫者则不同。由此说明经济社会发展是慈善事业的重要基础。
 
例如,有人说,子贡“错”在违反常情、悖逆人情。这就涉及人性的思考。照此说法,是否可以认为,孔子对人性的假设是“利己”的呢?而一般伦理学史认为:“孔子实际上倾向于性善说的。”(沈善洪等《中国伦理思想史》)如果人都是性善、利他的,那子贡又何错之有?这又绕不开对人性“利他利己”命题的思考。
 
由人性假设而来,又涉及义和利的关系,引发我们对儒家义利观的思考。从两则点评中是否可以认为孔子的观点印证了梁启超先生的一个论断?——“……董仲舒更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不是孔子的本意,是董家店的货,不是孔家店的品牌。于是一切行为,专问动机,不问结果,弄得道德标准和生活实际距离日远,真是儒家学说的莫大流弊。”(梁启超《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学派》)
 
以上种种思考引发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是否用列宁引用过的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三、子路修沟渎
 
《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子路做蒲邑的地方官,为了防备大水,就率领蒲邑的民众修建沟渠。因为百姓的劳动繁重而且辛苦,子路就发给每人一箪饭食、一壶汤水。孔子听了这件事,就派子贡去阻止子路。子路很不高兴,就去拜见孔子,说:“我因为暴雨将要来了,担心有大水灾,所以就率领民众修理沟渠以作防备。但民众却因缺少粮食忍受饥饿,所以就发给他们每人一箪饭食、一壶汤水。老师您让子贡制止我,这是老师阻止我施行仁德。老师用仁德教育弟子而禁止弟子施行它,我没有办法接受。”孔子说:“你认为民众饥饿,为何不向国君报告,请求发放粮仓的粮食救济他们呢? 你私自以自己的食物救济民众,这是你想向民众表明国君没有恩惠,而显示自己的德行之美。你赶快停止这件事还可以,否则你将一定被治罪。”(原文附文后)
 
这则孔子的“点评”之所以“神”,是孔子最亲近的学生(没有之一)也无法理解、接受。
 
对此,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梁其姿的解读是:“中国早期历史中主要的施善者是谁?最重要的施善者是国家。今天国家仍然扮演着很重要的施善角色。国家作为最重要的施善者,有一个很值得大家注意的历史渊源。孔子跟子路说过一句话:‘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子路想用他的钱财救济穷人,孔子说你这样做,就好像要说明君王没有尽责施善,而且突出你自己的德行, 那你就犯忌了。施善是国家的责任,是国家的专利,你要绕过君王施善,就是越俎代庖,犯了政治上的禁忌。”(《明末清初以来慈善公共空间的演变,给现代公益带来什么启示?》)
 
梁其姿教授的分析没错,但说施善“是国家的专利”,则是绝对化了。笔者认为,她的引文少了一句也是比较关键的话,就是子路陈述不服的理由:“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即子路)不受也。”这说明孔子平时是鼓励学生行善的;而且先秦典籍有记载,孔子本人也在行善,帮助弱势者。所以,问题在于,个人、民间行善有一个场域、程序以及与政府之间主次的问题。子路不是因为他行善错了,而是在这里行善的场域错了。这是因为地方官员带领民众修沟渎已属于政府基本设施工程,解决民工困难已不是一般的“患难相恤”问题了。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指出,民间慈善一定要选择政府的短板,若是在政府的强项上,一则导致资源重复,二则会产生成果的竞争。(见《公益的元问题》)孔子指出子路的做法,“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恰恰是两千年后李小云教授所说的慈善“成果的竞争”的问题。
 
是否可以认为,先秦典籍的相关记载中隐含了一个慈善“政府与民间关系”的命题?
 
李小云教授说,“中国的国家、单位无时不在,社会事务主要由政府负责。”民间慈善是“补充性”的,要“在政府的议程中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空间”,弥补“政府的短板”。(见《公益的元问题》)
 
2023年,民政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在社会救助这一块,提出了“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新命题,是否是在一定角度上对慈善“政府与民间的关系”作出一个诠释?
 
慈善问题上“政府与民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还将继续争议。
 
 四、子产济冬涉者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者,体恤民众,政声颇好。据《孔子家语·政论解》和《礼记·仲尼燕居》记载,冬天的时候,子产把自己的车给涉水过河的人坐。(作为“高级领导干部”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善举。)孔子并不十分赞赏,对此评价是:“子产以所乘之舆济冬涉者,是爱无教也。”即是说,子产这只是对民众爱护而没有教化。——子游问孔子说:“老师您极力称赞子产对百姓有恩惠,可以说来听听吗?”孔子说:“他的恩惠在于爱民而已。”子游说:“爱民就是以德教化他们,何止是施与恩惠呢?”孔子说:“子产啊,就像是众人的母亲,能给他们食物,而不能教育他们。”于游问:“这方面的事例可以说说吗?”因而,孔子作了上述的评论。(原文附文后)
 
孔子是一位教育家,主张“教民”。在中国历史上,孔子首开道德教化思想之先河,将“二帝”“三王”所开创的“礼乐之教”化转为“成德之教”。“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上述这则“点评”,孔子是否要表达执政者教化人民是首要的工作,执政者个人行善、做具体的惠民事情而轻视对人民的教化,是远远不够的,是没有抓住根本,没有把握重点?
 
这则“神点评”又留下了怎样的思考呢?
 
五、冉子请粟
 
《论语·雍也》载:“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就是说,子华出使齐国,(管家)冉求为子华的母亲申请粮食补贴。孔子说给她一釜吧。冉求请求再多一点。孔子说,加上一庾,结果冉求给了五秉。孔子说:“子华出使齐国,乘着肥马,穿着高档裘皮。我听说过的,君子注意的是周济急需,而不是给富人锦上添花。”
 
   一般《论语》注家都指出,这里前因后果不太清楚,如果子华的母亲因儿子出差一时缺粮,那么,冉子请粟也貌似“行善”。问题是子华本身是富有的。因此,孔子这个“神点评”,其“神在学者王蒙所指出的“奥妙”:“财务管理上常常发生倾斜于先进、倾斜于发达、倾斜于富裕的现象。……有趣的是孔子早就碰到了这一类现象、这一类问题。”孔子“是唯道德论,即首先是帮助困难户,帮助弱势家庭,与老子讲的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一致的。”(《王蒙说论语》)
 
北大教授李零《我读论语》中甚至认为:“人类社会,劫贫济富是主流。冉求的理财观念很现代。现代银行货款,要有信用保证,越是有钱人,才越大笔大笔借钱,穷人,就怕借钱不还。”有意思的是,这个冉求后来当季氏宰,还是坚持这种理念。“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因而大怒,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见《论语·先进》)所以,上述孔子的评论不是偶尔场合、一般意义上的话语,其伟大意义在于,“君子周急不继富”理念成为史上做真慈善的信条和准则。
 
《孔子家语》中称赞孔子:“善哉,圣人之智,过人远矣。”看了孔子的五个“神点评”,我们是否依然这么认为呢?
 
周国正教授说得好:“真正的经典、真正的伟人,可以容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心得,这就是经典与伟人可以经受千百年考验而仍然历久弥新的原因。”(《仲尼不语—孔子忘了说的话》)
  ——————————————————————————
附:
子路修沟渎(原文)
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其民修沟渎。以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子路忿然不悅,往见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矣。”
——《孔子家语·致思第》
 
子产济冬涉者(原文)
子游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极言子产之惠 也可得闻乎?”孔子曰:“惠在爱民而已矣。”子游曰:“爱民谓之德教,何翅施惠哉?”孔子曰:“夫子产者,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弗®能教也。”子游曰:“其事可言乎?”孔子曰:“子产以所乘之舆济冬涉者,是爱无教也。”
——《孔子家语·政论解》

 

 

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的会员伙伴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新的感悟与思考、新的探索层出不穷,创新实践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为了展示会员们的最新项目动态、全新观点、思想感悟,激发创益的火花,产生更多思想碰撞,杭基会开启全新栏目【会员新益】。

 

期待会员们积极投稿,分享更多项目动态、创新观点、热点议题探讨……

 

留言或邮件投稿:HZPA1215@163.com

 

 

 

 

杭基会是由杭州地区致力于推动基金会行业发展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和个人自愿结成的联合型、枢纽型社会团体,是继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后,国内第二个专门针对区域基金会行业的联合性组织。

 

杭基会由杭州市慈善总会、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浙江都快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浙江正泰公益基金会、浙江嘉行慈善基金会、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浙江锦江公益基金会、浙江传化慈善基金会、杭州青荷公益基金会、杭州市德信蓝助学基金会、杭州诸商慈善基金会等14家基金会和媒体共同发起。目前有会员74名,包含36家基金会、14家慈善会系统、以及媒体、学界、金融、法律、文艺、企业等领域代表。

 

杭基会的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推动杭州市公益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有关依法成立慈善行业组织的规定,促进基金会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健全基金会行业运作规范,加强对基金会行业的服务,提升基金会行业专业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创建时间: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