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述 | 浙江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分析与研究报告出炉:杭基会多家会员案例写入其中

浙江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分析与研究报告

浙江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组
组长:叶正猛
成员:翁士欢、魏华、林峰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乡村振兴需要凝聚包括公益慈善的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在浙江“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大背景下,浙江公益慈善力量发挥自身优势,以公益慈善创新主动作为,在东西部合作帮扶、助力山区 26 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导入公益慈善资源,助力产业兴旺,共建宜居家园,赋能教育文化,促进民生改善,推动乡村文明,呈现了良好态势,形成了一批有“浙江标识”“泥土气息”的典型案例,实现了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行动有分量、有深度、有特色、有成效的开局。在城乡慈善力量均衡化、村社组织化下沉创新、数字化赋能、培育新型公益慈善基地等方面的探索取得积极进展。助推乡村振兴先行,需要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明晰角色与作用定位;持续进行资源增量努力,以项目为载体,成为乡村问题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不断培育公益慈善新生主体性力量,充分尊重乡村组织与村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内生动力;发挥浙江数字化经济的优势,以数字化慈善推进乡村振兴共创共建。
 
导言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助力乡村振兴是公益慈善力量响应国家战略与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历史使命,是当前重大的公益慈善行动。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出台《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颁布《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为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行动提供了引领。

 

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深入践行“八八战略”,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一系列部署。乡村振兴浙江先行,浙江公益慈善力量把投身乡村振兴作为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汇聚整合资源,创新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模式,促进各领域行动取得积极成果,实现了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行动有分量、有深度、有特色、有成效的开局。

 

面对正在开展的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行动,需要多视角、多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对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态势、作用进行回顾和梳理,初步分析其特点和成效,提出亟须讨论的问题,并对其走势作出观察思考。

 

本课题组对报告研究方法主要采取:1. 重点面向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会员单位开展问卷调查、收集案例;2. 走访包括慈善会、基金会、企业等一些重点对象机构,开展现场调研;3. 采集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资料、统计数据;4. 商请慈善总会系统有关市县机构协助参与调研,提供数据材料;5. 媒体相关报道及线索挖掘,甄别、利用有价值的材料。

 

一、浙江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格局态势

 

三年来,浙江公益慈善力量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与浙江部署,加深理解并坚持从乡村实际出发,借鉴参与脱贫攻坚战略的实践经验,发挥自身优势, 开展广泛合作, 组织社会资源,各展其能,握指成拳,以公益慈善创新助推城乡双向奔赴,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价值,助力实现乡村增值,赋能乡村发展。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行动呈现良好态势。

 

(一)公益慈善力量积极响应主动融入党和政府乡村振兴战略。

 

公益慈善力量作为助力农村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源,一直受到重视和支持。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大战略,把动员、引导、支持公益慈善力量参与作为重要工作部署安排,有效激活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汇聚起参与乡村振兴的组织化力量;公益慈善组织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把参与乡村振兴作为现阶段公益慈善的重要使命,主动融入党和政府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之中。

 

――党委、政府对乡村振兴全面部署、宏观擘画,对公益慈善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进行多系统、多渠道、多层次的动员组织。

 

2022 年 2 月 21 日, 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 2022 年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发挥新型帮共体作用,健全社会资本、公益组织开放式共同帮促的激励机制。”2023 年 2 月 25 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 2023 年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在公益慈善、生活服务、乡村事务、文体活动等领域依法登记社会组织。”

 

在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大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发挥慈善作用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的若干意见》,对公益慈善力量参与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部署。2022 年 9 月 2 日,在第七届浙江慈善大会上, 专设了“浙江慈善奖 • 乡村振兴奖”,对乡村振兴实践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集体、个人进行嘉奖。

 

――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出台支持公益慈善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法规的同时,搭建平台,赋能增效,做好引领、扶持、服务。慈善总会系统组织开展《山海协作慈善宣言》行动,号召公益慈善力量开展结对帮扶,助力山区海岛乡村发展。慈善总会系统通过理事会、交流会、论坛、工作交流群等多种形式,对各层级慈善总会、会员单位的基金会与企业等机构进行广泛动员组织。民政系统、工商联等通过“共富同行”“十大助力行动”“助力山区 26 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万企兴万村”“联乡结村”等专项行动,推出多项措施,促进公益慈善与各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对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行动予以支持。

 

――浓烈的社会氛围、积极的政策支持与强烈的责任使命结合,有效激活公益慈善力量快速响应党和政府号召, 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投身到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省的行列,有效参与,积极作为,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社会力量。调研显示,“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与“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公益慈善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动力。(图 1)

 

图 1 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动因
 
――不断发育的公益慈善组织体系为乡村振兴动员提供了重要组织基础。在对浙江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的观察发现,其组织网络化正在不断加强,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得到改善,尤其是基层公益慈善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发育程度进一步成熟,覆盖范围扩大,触角逐步深入乡村。经民政部门同步登记和慈善认定,全省慈善组织数 1856 家, 其中社会团体 236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629 家,基金会 991 家,社区发展基金会 141 家。截止 2023 年 8 月 3 日,全省社会组织数 71795 家, 其中社团 26675家, 民办非企业单位 44002 家, 基金会 1118家。4A 级以上社会组织 2996 家。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主要使命的县域社会组织总数开始超过城市社会组织总数,涉“三农”领域的社会组织工作重心向乡村转移,更多的其他城市社会组织积极组织社会资源投向乡村振兴相关领域。适应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组织使命正在强化、组织结构正在优化,努力追求助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二)公益慈善力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2021 年 3 月,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一个伟大事业的两个不同阶段。浙江慈善公益力量致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的衔接,在参与脱贫攻坚交出社会满意的答卷后,响应国家号召,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投身乡村振兴。一方面“接续、提升”, 许多公益慈善组织持续做好原有帮扶项目,并以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实行提升。另一方面“延伸、拓展”,参与乡村振兴的领域、范围有新的延伸,特别在帮扶脱贫摘帽地区拓展到其他欠发达地区。
图 2 浙江公益慈善力量响应号召参与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
图 3  浙江公益慈善力量响应号召参与脱贫攻坚的主要方式
 
省慈善联合总会多年来与四川、新疆、西藏等对口地区合作, 打造慈善供需对接平台,凝聚行业力量,助力对口地区脱贫攻坚,聚焦产业帮扶, 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助医、助学、助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完成脱贫攻坚历史使命后,继续与上述对口地区加强互动交流,继续开展对口帮扶,助力对口地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围绕乡村振兴实施了产业帮扶、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项目。
 
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杭基会”)会员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衔接工作的重点,放在关注易返贫致贫等目标人群,在教育帮扶、健康保障、女性发展、生态保护等四个方面发力,乡村教育帮扶项目使 300 多个欠发达县域的 66 万多名师生受益;发起“小鹿灯―儿童重疾” 项目,并培训基层医生超 7 万人次,通过“顶梁柱” 项目为低收入家庭 1335 万人次补充健康保障;通过“加油木兰”“魔豆妈妈”等一批民生保障项目为 308 万人次的困难女性提供免费公益保险,支持困境中自强不息的女性创业就业;协同蚂蚁公益基金会,带动超过 5.5 亿用户参与蚂蚁森林,实现种植或保护的沙棘面积超过 11 万亩, 并带动脱贫人口劳务增收 9750 万元。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实施产业、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项目,巩固受援地区脱贫成果。继续投入公益慈善资金支持阿拉尔市实施“健康小屋”智慧助老公益项目;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新和县等 5 个县(市)通过开展畜牧养殖、蔬菜大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美农村、富农民。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社会力量,实施浙阿“百校十万‘石榴籽’” 工程、“希望工程 • 点亮微心愿” 项目,帮助当地青少年实现了微心愿。
 
中天爱心慈善基金会与中天旗下机构在广西壮乡组织动员“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专业的规划、施工技术力量输送到乡村,为地方乡村风貌整治出新点子、金点子,实施乡村风貌 “基本整治型村屯” 全域整治项目。娃哈哈慈善基金会持续在四川对口地区广元县开展“春风助学”,连续三年刷新帮扶人数记录,项目累计捐款超过 400 万元。
 
从投身脱贫攻坚战,到参与农村共同富裕建设;从西部重点帮扶、本省助力兼顾,到西部继续支持、本省增强力度。浙江公益慈善力量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进行新的拓展。
 
(三)乡村振兴成为公益慈善资源主要投放领域。
 
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公益慈善力量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领域。不同的公益慈善组织根据其特点,以乡村振兴为发力点,组织引导更多的公益慈善资金投向乡村振兴,选择不同的地区和领域参与多种形式的支持与帮扶。
 
2020 年度省慈善联合总会统计范围的慈善组织投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捐赠资金 3.76 亿元,2021 年度投向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资金合计3.98 亿元,2022 年度投入合计 4.90 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 6% 与 23%。据省乡村振兴局的不完全统计,2021 年,各社会组织聚焦山区重点领域、重点群体,落实帮扶项目 254 个,开展慈善帮扶 386 次,促成投资超 310 亿元。
 
浙江农信慈善基金“造血型帮扶基地”,以项目为依托,导入慈善资金,既助推产业发展又帮扶弱势群体。项目实施以来,省本级已投入建设资金 1820 万元,设区市和县(市、区)慈善总会配套 1005.9 万元。在项目的带动下,全省各地已建立各类“造血型”帮扶基地 147个,累计投入救助资金 7094 万元,扶持困难农户 5619 户,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品牌项目。
 
慈善总会系统在“‘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理念的引导下,加大对乡村发展项目的投入、支持。宁波市鄞州区慈善总会近三年先后将1.45 亿元慈善资金投向助建美丽乡村、深耕创业共富工程建设等方面,积极引导区内爱心企业与镇、村结对,先后募集并支出 7493万元,开创了共建共治的乡村治理新局面。同时,通过“创业扶一把”项目和“创业共富基地”项目支出 980 万余元,支持对困难家庭进行造血型帮扶。
 
温州市慈善总会制定《温州市慈善总会关于完善温州市“农村造血型帮扶基地”项目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采取四级联动,选择与有产业规模基础、有突出能力的农业基地合作,推动打造合作共赢型、以点带面型、自强创业型三类造血型帮扶项目基地,先后在全市乡村建立 36 个“农村造血型帮扶基地”,投入资金 773 万元,近 2 万农户受益,带动农户就业增收,推动新型农业主体发育,促进产业转型提升与农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成效。
 
湖州市长兴县慈善总会筹措慈善资金 232万元,建立 4 个“造血型”慈善共富基地。同时, 引导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开展村企共建,累计投入 8000 多万元慈善资金捐建新川村,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村民年均收入超 15 万元,成为全县乡贤反哺、村企结对、助力共富的典型示范。湖州市南浔区慈善总会因地制宜,扶持湖羊养殖造血型帮扶基地,为困难农户提供优质种羊,提供技术、销售支持。
 
衢州市慈善总会通过“我为大花园捐棵树”活动,在全市经济相对薄弱村种植长寿果等经济林,筹集资金 300 万元,在柯城张西村、开化毛坦村等地种植长寿果树 300 余亩。在实现经济相对薄弱村增收的同时,以产业促进共同富裕。
 
台州市重点建设慈善帮扶基地。路桥区慈善总会建设慈善帮扶基地 60 家,吸纳 3500 多名低收入人员就业,带动年增收 6000 余万元。临海市黄坦蓝莓慈善帮扶基地延伸到 16 个村,帮助种植户增加经济收入近 800 万元。温岭市红日供销合作社慈善帮扶基地以蔬菜种植、存储、深加工、销售为一体,依托“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
 
一批有实力的基金会大幅加大对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行动的投入。蚂蚁公益基金会在发起 企业的支持下,“蚂蚁庄园”赋能公益组织服务乡村群体,联合公益机构支持了 46 个乡村公益项目,并带动爱心企业和 1.4 亿用户共同捐款超过 4 亿元,覆盖1244个县域, 其中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1 个,让更多乡村弱势群体得到关注与帮助。“芭芭农场”公益助农频道,为 160 个乡村振兴重点县农产品免费提供长期展示窗口。持续订制了 10 场百县百品助农专场活动,累计投入 20 亿级免费流量,帮助县域打造 “助农双 11”;发起“了不起的梦乡” 设计公益项目,举办系列“田间直播”产品推介活动,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特色农产品打造整体品牌包装,提升县域农产品的品牌力与影响力。杭基会会员省妇女儿童基金会、传化慈善基金会、正泰公益基金会等机构实施“焕新乐园”“农创帮扶计划”“光暖万家”等品牌项目,联手企业与合作机构,加大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投入,扩大覆盖面,增加受益群体。
 
(四)浙江山区 26 县、海岛县成为公益慈善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阵地。
 
为了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针对山区发展较为薄弱这一短板, 浙江打造“ 山海协作升级版”。2021 年 9 月, 省委、 省政府颁发《浙江省山区 26 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 年)》,助力“山区 26 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行动的主阵地。2022 年 6 月,全省乡村振兴(26 县)十大助力行动启动,“慈善助力”列入推动山区 26 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省慈善联合总会建立了慈善领域的“山海协作”机制,发布了《山海协作慈善宣言》,组织省内相对发达的 50 个县对口帮扶山区 26 县,共同奏响共同富裕的“慈善山海协作曲”。与此同时,省慈善联合总会还将省本级“慈善一日捐”筹集的善款全部用于支持山区 26 县的慈善项目,将筹集的其他善款重点用于山区 26 县。2023 年 9 月,首届“山区 26 县慈善助力共同富裕暨南麂慈善论坛”在平阳举行,突出重点、交流经验、推广示范,引导慈善资源向山区 26县倾斜。
 
公益慈善组织助力山区 26 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社会氛围不断强化,共识不断凝聚,行动力度不断加大。“共富同行”计划是浙江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行动。活动开展以来,以山区 26 县和海岛县为重点,培养一批慈善骨干人才,打造一批慈善帮扶困难弱势群体、助力共同富裕的慈善品牌,实现共建共赢共享;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山区 26 县帮扶工作,结对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开展结对助学、帮助病残、定点包销农产品等活动。丽水市慈善总会组织结对活动 38 次,开展各类慈善培训 430 人次,谋划缙云县壶镇镇慈善基地、莲都区仙渡乡山区助老行、庆元县五大堡乡红色康养小镇等助力山区发展项目 16 个,引进慈善资金 410.7 万元。
 
省工商联启动的“助力 26 县加快发展专项行动”,企业基金会成为有生力量,参与“千企兴千村”行动,开展产业、人才、技术等项目对接,形成一大批有特色的帮扶项目。
 
舟山市创新载体,通过建设社区慈善基金会、慈善信托、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组织慈善力量振兴海岛乡村。2022 年,成立全市首家社区发展基金会,组建光彩事业促进会,创建乡贤爱心基金 9 个,深挖慈善资源潜力,引导公益力量支持乡村振兴。全年新增各类慈善基金和信托超过 1000 万元。
 
万事利圆梦助学专项基金是杭基会会员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下设基金,将持续十年每年捐赠 100万元,助力浙江山区 26 县低保、低保边缘家庭的困难学子的成长与发展,为其提供奖助学金、成长陪伴等关爱服务,赋能乡村困境儿童,推动困境群体共享美好生活。
 
杭基会会员一鸣公益慈善基金会在平阳、永嘉、泰顺、文成等地加大投入,一方面以“企业 + 农户 +公益”的方式,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延伸产业链,增强村集体及农户的“自我造血”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涉农教育与人才培育公益慈善投入,捐赠设立农技推广英才奖,实施“启智助学”项目,支持乡村民生保障等。
 
安恒公益基金会等共同启动“网络安全科普助力浙江山区 26 县行动”,走进淳安、青田、龙泉、庆元,开展青少年网络安全科普,推出 “人人都是安全官” 创新课堂, 打造“安全实验室”和网络安全科普教育体验区,让网络安 全技术走进千家万户。
 
中天爱心慈善基金会优化“中天 • 钱报助学” 项目设计方案, 加大对山区 26 县困难学子的资助金额。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策划“中天 • 农林大学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每年出资 100 万元,在开化县等地以学校科技特派员领衔,在科技助农、古村落开发以及村容村貌治理等方面提供专业助力。蔡崇信公益基金会“以体树人 · 教育共富”,助力山区 26 县青少年篮球发展,项目招募 27 名教练员深入山区开展篮球支教,并提供各类支持,在教育振兴的 “支脉”,补体育教学短板。
 
(五)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行动新生主体汇流聚能。
 
社会善意在不断传扬,民间善行在不断涌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更广泛、更全面的实施,乡村振兴视野下公益慈善边界不断拓展,公益慈善力量已经不止于正式的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慈善力量在延伸、扩容、壮大。除慈善组织、其他正式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外,大量基层备案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县域社会组织及各行各业志愿参与到乡村振兴公益行动,非组织化新生社会公益慈善力量主体不断汇入。
 
宁波市海曙区深溪村社会组织思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培养更多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扎根乡野,成立了 13 支社会组织团队,结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公益慈善资源等“五社”力量,包括“归来”的游子、“新深溪人”、民盟专家、高校教授、众多的乡贤。带动乡村新业态发展,把深溪村打造成一个“骑行小镇”“健康绿色小镇”。
 
永嘉县商会组织发动乡贤、企业家设立“百家修百屋”公益慈善基金,认捐金额达 5000 余万元,探索一条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新路径。如金溪镇乡贤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基金会,动员组织乡贤能人情系桑梓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累计认捐 2000 万元。
 
兰溪市社会组织心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将角膜捐献项目延伸到帮扶角膜捐献者亲属公益行动,实施“屠妈妈杨梅”项目,联系设计师进行食品加工坊专业改造,聘请专家指导规范化农产品制作,对接各大电商平台,将项目打造成“省级名特优食品作坊”。
 
10 位杭州市优秀青年建筑师参与到建德 “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共同富裕” 公益服务活动, 以精湛的专业技能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提升乡村品质,激发乡村活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规划和建筑美学支持。
 
聚力在乡村,青春在行动。“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吸引了全国各地 494 所高校、9606 支团队、近 7 万名师生加入到助力乡村振兴的公益行动。通过深入乡村,为乡村进行产业规划、空间设计建造、农产品文创设计、举办人文公益活动;通过“乡村出题 + 高校答题 + 助推落地” 闭环竞赛模式, 从真题入手,集高校智慧,将优秀设计方案落地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
 
由当地年轻人发起成立的苍南县松山青年公益服务中心,在桥墩镇南山头村充分挖掘和保护红色文化,结合当地民俗、人文、自然景观资源,打造特色红色旅游路线;创建红色研学教育基地,举办栀子花生态旅游节,逐渐打响了红色旅游品牌。昔日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旧乡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更多新的有生力量的不断加入,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力,提供了新智慧,呈现了更为丰富的乡村振兴公益场景。
 
二、浙江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主要路径
 
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主要路径选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资源,增强乡村振兴动能。
 
乡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禀赋迥异,而配置到乡村的外部资源又相对匮乏。整合导入资金、技术、文化、教育、人才以及项目等有效资源,给乡村发展带去新的动能,是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行动选择的重要路径。
 
杭基会会员传化慈善基金会策划实施“传化共富乡村”项目,引入公益资源至乡村,围绕“乡村社会事业”和“乡村产业”两个板块,结合乡村当地实际, 资助村级公益组织, 利用在地优势,开展农创帮扶。在萧山示范点取得经验后,按照“立足浙江、区域先行、辐射全国”的思路,逐步推广到对口地区及 26 山区县。
 
敦和慈善基金会联手浙江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发起“浙江省农村青年创业增收精准帮扶计划”,导入资金、项目、导师力量、信息等资源,围绕农村低收入青年创业发展的需求和痛点,通过贴息支持、导师结对、培训辅导等举措,助力农村青年创业。累计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3900 万元,敦和基金会提供资助 148 万元用于贷款贴息资助与项目组织。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协同各方力量,从 2017 年起累计投入 5700 万元,资助省内众多乡村发展独具特色的绿色循环农业,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同时, 省市县三级基金会联动,搭建农技推广平台,以科技力量赋能乡村发展。先后资助建设民办农技推广平台已达 72 个,各类平台共接受研修生、实习生 1500 余人次,开展各类短期技术培训约 10 万人次,受训人员的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不少人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和中坚。
 
乡村振兴实践中,社会公益资源的注入有新的扩展。慈善信托、公益创投、社会企业参与和企业实施公益属性的项目,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新尝试。鲁冠球三农扶志基金是我国首支资产规模超百亿的慈善信托,也是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的慈善信托,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对外资助 4640.90 万元。近年来接连设立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慈善信托, 解决乡村环保、助教、助老等实际问题。其中,规模在 1000 万元及以上的慈善信托有“中国水源地保护慈善信托”“徐维堂、俞芬美夫妇振兴乡村慈善信托”。义乌市慈善总会与建行合作,设立了“善建浙行 1 号曹村印记”慈善信托。各地把慈善信托引入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丰富了乡村振兴慈善资源,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滨江集团在乡村探索实施乡村振兴公益改造项目“淳安县胡家坪村公益改造项目”。以创建“国家标准山地乡村振兴标杆村、浙江共同富裕未来乡村先行示范村”为目标,打造集避暑、康养、休闲、娱乐、健身等为一体的综合型高品质旅游目的地――云顶桃源。这是省内目前单一项目投入资金最大以公益属性为标志的乡村振兴公益改造项目。
 
(二)发现价值,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新途径是乡村价值再造。通过发现挖掘自然山水人文等优势资源,提升乡村价值,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一批公益慈善力量深入到乡村,探寻乡村发展潜力与优势,助力乡村拓展农业多样性和乡村多功能性,提升价值链,以差异化发展、规模化升级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慈善公益组织助力乡村挖掘特色自然资源,帮助乡村发展“一乡一品”特色产业。杭基会会员新湖慈善基金会以“公益创新基金”助推文成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乡村生态自然条件与产 业基础,以“助力产业发展做大培优、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增效强基”为目标,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西坑畲族镇西坑民族村帮扶发展中华蜂养殖,把文成深山丰富的蜜源自然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在二源镇湖田村扶持扩大金丝皇菊种植与加工规模,加快推动食用花卉产业化, 带动乡村赏花旅游,建设实现低收入农户与村集体经济双增收。王振滔慈善基金会加大对生态农业助力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帮扶永嘉楠溪江源头的界坑乡打造 “千亩桃园”。鼓励乡村发展生态经济,以产业布局集约用地,以品牌提升站稳脚跟,以农旅并进唤醒生态,打造“千亩桃园”生态农业“界坑样板”。
 
余杭青山乡村志愿者服务中心组织“绿水青山”青年志愿服务团,投身余杭青山村水资源保护公益事业,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青山村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依托乡村生态,通过中国第一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 1 号”等创新模式,挖掘乡村价值,以水源地保护作为撬动青山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支点,推动乡村发展转型。助力青山村引入图书馆、酒店等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 3 亿元;80 多名从事公益、艺术设计、传统手工艺的海内外高端人才陆续被青山村吸引, 成为这里的“新村民”, 并创造 200 多个就业岗位,实现年均访客增加 1 万人以上,成为国家自然资源部向各地推荐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社会组织“绿色浙江”组织科技工作者奔赴乡村,探索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协同的乡镇特色路径。邀请了 2 名院士,60 多位学会专家、教授以科技志愿者身份下到农村一线结对服务,推动打造产业兴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乡村。先后服务建德、淳安、湖北恩施、四川理塘等 9 个县 18 个乡镇。组织桐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交流,指导富阳区万市镇发展园艺盆栽、保护性开发林业资源,现场把脉临安区於潜镇对水稻优种、茶叶改良。
 
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是很多社会组织助力乡村发展的着力点。金华市汤溪镇新乡贤联合会聚焦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发展。组织力量进行乡村考古、挖掘乡村历史价值;开发汤溪名膳、申报市省非遗项目;支持文史研究文学创作、厚植乡村文化。“汤溪名膳”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相关产业链拓展工作得以启动,有效加快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三)链接市场,提升乡村竞争能力。
 
城乡融合双向奔赴,重点在打通城乡联接,关键是提升乡村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公益慈善力量发挥自身联系广泛、可整合营销资源的优势,助力乡村市场主体强龙头、补链条、树品牌,扩大乡村产品市场影响力。
 
杭基会会员杭州市上城区慈善总会策划实施“开化清水鱼公益”项目。通过杭州地铁、华数电视“0频道”等渠道进行推广宣传,面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 所得善款用于支持清水鱼产业发展;辅助乡村主体进行市场营销。项目还拓展到芦笋、茶叶、黑木耳等农产品。
 
雅莹公益基金会联手基金会的发起企业,与龙泉市畲族乡村联合打造帮扶共富共同体,帮扶结对乡村的龙泉市竹垟畲族乡红坞村,寻求传统农业转型,共建农业新主体 , 共育特产品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让龙泉畲乡的山货走出大山。还在嘉兴新塍设立“‘舌尖上的新塍’公益基金”,支持乡村绿色有机农产品开发人才培养,在品牌营销和技术更新上引进新型科技人才,支持优秀学生回乡兴农,拓展健康特色美食产业链。
 
杭基会会员浙江安福利生慈善基金会实施“文成县际下村老茶园打造新品牌”帮扶项目,挖掘高山老茶树稀缺资源优势,促进传统产业提升。项目设立机构“安仁坊”,帮助农户开辟“七安茶园”,利用野化近 50 年的高山老茶树研发优质高档红茶,策划打造“七安红”优质红茶品牌,以基金会的影响力,打开了新市场,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帮助村民实现了增收。
 
杭基会会员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着眼于全产业链帮扶,帮助建德大洋镇柳村打造有机蔬菜基地,在流转土地、种植技术、营销渠道多个环节提供支持,帮助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 300 万元。
 
(四)培强根基,充实乡村发展续航能量。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培强乡村发展根基,充实乡村振兴续航能量。
 
杭基会会员浙江嘉行慈善基金会策划实施“乡村教育振兴综合实践区” 项目, 实现“助一所学校、树一面旗帜、成一片森林”。先后与本省青田 县、开化县及贵州赫章县、陕西安塞区等 14 个县区签约,基金会作为公益助学资金的支持方,已完成了首批 14 个学校的首年助学资金支付,共计 2600 万元。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引入教育优质资源,通过团队派遣、课程建设、教研共建、教师培养等途径,助力目标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管理能力,打造 “美丽乡村”优质学校样板。
杭基会会员浙江锦江公益基金会与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希望工程 · 数智教室”教育数字化转型公益项目。项目通过捐赠先进的信息化教育装备,实现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远程互联,从而实现优质教育内容资源的共享为乡村小学规模化铺设“数智共享教室”,帮助农村孩子实现“共享同一份知识”的愿望,改善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状况。截至 2023 年 6 月累计筹资 3527 万元,为 258 所学校打造了 1500多个“数智教室”,惠及 10 万多名中小学师生。此外,基金会还资助发起了“大山里的音乐课堂”“希望工程 · 体育壮苗行动”等送教下乡的公益项目,吸引 1000 多名体育指导员、音乐人参与乡村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并帮助乡村学校组建体育、音乐类特色教育。
 
杭基会会员青山慈善基金会策划实施“青山陪伴助学工程”项目,尝试在 160 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困难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帮扶。项目除提供资金资助外,为受助对象提供素质赋能、暑期实习、就业援助等服务,帮助受助对象更好就业。项目首期已在贵州启动实施。
 
浙江宜格慈善基金会实施“薪火传承”计划等项目,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在云南支持乡村学校培育文化师资力量、开设文化课堂,开展非遗文化培训。在大凉山通过系统的项目运作,打造文化特色的乡村教育。截止 2023 年 8月,已在凉山州 26 所学校打造“筑梦基地―民族文化传习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将持续实施 5 年,以文化教育推动乡村发展。
 
杭基会会员浙江九阳公益基金会聚焦教育和健康,把 “九阳公益厨房”作为基金会核心的公益项目,通过乡村学校厨房方案设计、电气智能化设备、科学膳食赋能三大资助内容,持续推动乡村地区学校供餐能力提升、保障学生在校就餐质量。“九阳公益厨房”, 涉足全国 230 个县区, 帮助 1472 所乡村学校完成厨房改造提升。
 
“绿色浙江”关注乡村教育资源特别是假期校外教育资源缺乏问题。推动城市学校资源与乡村对接共建,通过学生家庭结对、教学资源共享,组织城乡学生互动,合作开展有趣的公益挑战任务。通过环保小实践、非遗研习,跟中国非遗文化传承人、民间工艺家、老手艺人做手工,让学生们读懂自然、了解乡村历史传承。
 
大批公益慈善组织联结社会资源,一如既往开展奖学助教、改善乡村教育设施、乡村教师赋能以及乡村数字化教育等教育公益,致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五)改造环境,共建乡村宜居家园。
 
乡村振兴“千万工程”在浙江大地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新画卷。“千万工程”是浙江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行动的一个重要场域。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是“千万工程”的切入点。浙江省多家社会组织立足各自优势,各显身手,为乡村人居环境做整治、添设施、促美化、增“颜值”。省慈善联合总会在省内山区、海岛县针对低保家庭“一户一策”实施“善居工程”,重点对客厅、卧室、厨房等进行改造。自 2022年 4 月项目发起至2023年9月,已完成衢州、丽水等市 1000 户低保家庭的改造工作。
 
浙江圣奥慈善基金会投入 1200 多万元,在浦江县檀溪镇塘家会村开展环境整治。帮助塘家会村修建马路、整治河道。修整后的河道种植了 1 万多株水生植物,河两岸的景观大道上种植了樟树、银杏等十几个品种的树木。从前的脏、乱、差,一举改变为整、洁、美,焕发了村落的生机活力。
 
浙江富通感恩慈善基金会实施龙游县里王村村庄主干道亮化提升工程、石硠自然村文化广场改造、村委会周边环境提升改造三个项目,提升改善村容村貌,进一步助力里王村美丽乡村建设。
 
杭基会会员正泰公益基金会联合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携手当地社会组织,实施“光暖万家”乡村振兴公益实践探索项目,为农村地区的困境家庭 免费进行房屋内的老旧线路改造和亮灯提升,消除用电安全隐患,提高村民幸福指数。项目动员和联合产业公司、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员工、经销商等多个群体加入公益,打造一个有特色的慈善公益平台,助力乡村受益群体打造宜居环境。浙江远达公益基金会把浙江的 “千万工程” 复制到贵州的大山里, 资助黔东南苗寨建设亮灯工程。
 
义乌市青年之家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批社会组织营造田园美景,以乡村美学助力推进城乡融合,让李祖村成为“义乌人的后花园”,还把“童心助农”“青春义乌音乐会”“暑期夏令营”“乡恋读书会”等带进李祖村,为李祖村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活力。绍兴市越城区青草社会工作服务社策划实施公益项目,打造乡村友好环境,组织城市居民乡村互动体验,让城乡关系更加密切。嘉兴平湖市曹桥街道马厩村社会组织联合会每年举办乡村系列公益创意活动,让乡村生活变得更“有趣”。舟山市普陀区六横海蓝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困境老人关爱行动,帮助老人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营造适老化环境。
 
(六)聚焦民生,守护乡村“共富同行”。
 
关注民生,扶弱济困,始终是慈善的主题,在乡村振兴中得到坚持、加强、提升。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一善举被赋予新的意义――守护乡村受困者“共富同行”。
 
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阿里健康公益、阿里巴巴公益发起实施“‘小鹿灯―愈见未来’浙里儿童健康守护计划”公益行动。项目为浙江山区 26 县身患疾病的困难家庭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救助。每年安排 900 多万元为患病儿童提供每例最高 5 万元的医疗救助资金,以儿童重疾救助为主要内容,为山区 26 县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 0-18 周岁患病儿童少年提供援助。同时,开展疾病预防科普讲座、义诊筛查等活动和患病儿童及其家庭愈后陪伴等服务,实现主动救助模式有效落地。该项目开创了“共青团统筹协调、医保局提供病患基础信息、青年社会组织主动救助”的青少年医疗救助新模式。
 
杭基会会员锦江公益基金会联合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及医疗机构,发起了“人暖云村 5G 数字化健康乡村”“人暖云村 • 健康千人计划” 等项目,在新昌梅渚村、富阳唐家坞村,诸暨姚邵畈村试点打造了3个数字化健康乡村样板。让乡村老人在家门口就能挂上专家门诊号解决疑难杂症的同时,享受专家联村、远程问诊、肠癌早筛、健康科普、康养咨询等健康服务。联合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机构实施“上医助残行动”公益项目,助力乡村受助对象疾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李书福公益基金会在吉利集团支持下成立 “吉利关爱百色地贫患儿专项基金”, 为地中海贫血症高发区广西省百色地区的儿童提供造  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及康复等医疗支持救助。目  前,已有 463 名孩子纳入该救助计划,其中有 11 位孩子已经配型成功并顺利完成了移植手术,回归正常生活。吉利还在浙江台州发起了尿毒症患者救助行动,截至目前已帮扶救助 875 名患者。
 
圣奥慈善基金会聚焦农村养老,打造“圣奥老年之家”,为改善农村老人的生活环境,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基金会在衢州、丽水、舟山 10 个市捐建 48 个圣奥老年之家,惠及偏远海岛、山区老人。“圣奥老年之家”为农村老人提供宽敞舒适的活动场所、干净整洁的老年食堂,为农村老人营造良好的养老环境。
 
宁波市镇海区慈善总会安排慈善资金 355万元,援建、助建龙游县大公村老年食堂民生项目等 10 余个对口帮扶项目,在养老、扶幼、济困等民生领域提供有效扶助。还与瑞丰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帮扶温州泰顺县三魁镇东垟底村建设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等民生工程。
 
绍兴市柯桥区慈善总会支持江山市慈善总会实施江山市自有品牌公益项目――“春华秋实 • 慈蕴书香”困难大学生助学项目和“亲亲宝贝”儿童大病救助项目。金华市云中香榧慈善基地利用“互联网 +”为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将基地产出的农副产品送到金华市区“残疾人庇护”店进行网上销售,为助残与产业基地发展相结合探索新路子。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老蔡瓜果慈善产业基地为困难家庭增收提供持续稳定的“源头活水”,还反哺社会向社会捐赠物资。
 
三、浙江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创新特点
 
在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浙江公益慈善发扬敢于探索、力求创新的传统,不断探新路、出新招、布新局。创新,为了面对新情况、找准新对策、解决新问题;创新,为了让有限的慈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达到公益慈善项目的 “高性价比”。
 
(一)合纵连横,均衡力量布局出新招。
 
公益慈善系统组织之间、公益慈善组织与社会有关方面以项目合作、工作联动实现优势互补、联合赋能,推动公益慈善资源供给与乡村振兴需求结构性匹配,促进城乡公益慈善力量布局均衡。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浙江省慈善领域“共富同行”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 年)》4 月 23 日印发施行,对公益慈善行业共富同行乡村振兴联合行动作出部署。全省 20 个“头部”基金会,包括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杭基会会长单位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杭基会会员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杭基会会员浙江传化慈善基金会等等,积极响应部署,就同行共富、乡村振兴与山区 26 县与 6 个海岛县开展结对同行。通过联合、联动,在慈善人才培育、慈善资源融合、慈善阵地赋能、慈善服务共享、慈善文化厚植等五大方面寻找突破点形成以点带面辐射效应;通过联合联动,以项目帮扶为抓手,引导结对地区慈善组织参与项目设计实施,学会项目运营方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实现从拄着拐杖向独立行走的转变;通过联合联动,抓好队伍壮大慈善力量,挖掘培育慈善人才,将人才培育融入到项目运营中,充分发挥跟班锻炼、人才培训的作用。
 
杭基会会员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联手地方妇联,联合基层社会组织,联结企业、媒体等多元力量,实现公益资源的共建共享。有针对性地深入县域基层,探索县域社会组织赋能提升模式,比如在龙游县民政局的支持下,以“政府主导 +基金会发力 + 社会组织提升”为核心理念,发起“向善龙游助跑计划”, 已为龙游县 100 余家社会组织提供集中培训、外出交流、陪伴式督导等服务,推动县域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嘉兴平湖市慈善总会独山港镇分会探索村社组织走抱团增能新路,通过村企联盟、村村联合, 推动乡村组团式发展。组建四村联盟,共建“惠民项目”,推进民生实事;共享“优势资源”,汇集各方合力;共同“结对帮扶”,关爱弱势群体。引导各村社区根据发展实际和群众所需,与企业合作实施惠民实事项目,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扶助弱势群体,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为推动“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杭基会会长单位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联合信托机构,助力“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创设“大下姜富民基金”,以改革试点资金投入一点、普惠金融扶持一点、公司慈善助力一点、低收入劳动力自出一点的“四个一点”方式,把多方社会资源整合在一起,围绕推进“提低”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新领域开展新水平的联合赋能。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等机构提供规模为 110 万元初始捐赠;信托机构受托设立慈善信托并进行保值增值;设立信托监察人机制以确保信托目标实现。慈善信托通过SPV 公司进行影响力投资,被投企业将经营利润反哺低收入农户。通过慈善信托的运作,探索“乡村振兴联合体+ 专项基金+ 慈善信托+ 社会企业+ 影响力投资”可持续富民创新机制,引导、支持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行动。
 
(二)重心下移,村社组织化创新接地气。
 
基层慈善组织落户基层、扎根基层,在参与乡村振兴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近年来,呈现公益慈善组织向乡村延伸、与乡村相伴的趋势。
 
浙江慈善总会系统积极推动乡镇街道慈善分会和村社慈善工作站建设。截至 2023 年底,全省乡镇(街道)慈善分会已建成 1506 个,基本全覆盖, 村(社区) 慈善工作站 17111 个,建成率 69.4%。全省县级“助联体”服务站覆盖率达 93.3%,2326 家社会组织、3100 多家爱心企业参与其中。平阳县所有乡镇均设立了慈善分会,453 个行政村(社区)全部成立慈善工作站,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慈善组织覆盖面。乡村慈善组织与乡村振兴天然融合,提高了公益慈善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覆盖面和活跃度。
 
立足基层的社会力量的组织创新渐次展开。全省县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 1.86 万家,农村社区社会组织数 16.76 万家,纳入乡镇(街道)动态备案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 25.1 万家。农村社区社会组织总数超过城市总数的同时,各种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组织不断涌现。主动介入乡村领域,组织运行模式积极创新,以适应助力乡村振兴转型,成为更多城乡存量社会组织的选择。
 
庆元县以实现县域村级慈善爱心基金全覆盖为目标,从“百村慈善”向“村村慈善”跃迁, 探索“慈善 + 产业 + 共同富裕” 新模式,激发农村群众的内生动力。现已建成村级慈善爱心基金 106 个, 募集爱心慈善基金 1219 万元,实现基金增值收益 544 万元,在助学、敬老、助困等领域为 2.8 万人次提供了帮扶,有效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了乡村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村社组织化创新,公益骨干是关键。蚂蚁公益基金会在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指导、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学术支持下,发起 “数字木兰” 社工培训计划。项目积极回应基层社工站建设实践要求,开展社工培训、数字化培训体系建设,为基层社工提供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加强基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截至 2022 年底,项目已为超过 5800位新上岗的基层社工提供培训机会。
 
径游公益基金会是浙江省第一家由村民发起并服务村民的村级公益基金会。传化慈善基金会为该公益基金会提供了资助与培育服务、专家指导。基金会搭建“传统公益活动 + 新公益项目 + 乡村志愿者队伍 + 乡村公益社团 + 新乡贤力量”的村庄公益慈善架构,打造和美乡村公益共同体。村级公益基金会,既具有在地优势,同时又能够得到传化基金会等外部力量的支持,在资源、信息、政策等方面形成优势,发挥独特作用,具有创新意义。
 
浙江安吉杭垓镇成立该县首个乡镇级公益基金会,在补充政府民生职能、搞活社会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作用。开展环境提升、心理慰藉、“四点半课堂”、公益夏令营等民生托底项目,参与孤寡独居老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等帮扶。利用自身优势,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根据受助对象实际与意愿,指导其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帮扶项目,帮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增收致富目标。截至2023年9月,该公益基金会通过项目支持培育 15 家村级社会组织实体化运行,参与基金会项目运作的社会组织已达 8 个,初步形成了项目的规模运作。
 
(三)数智慈善,互联网赋能争先行。
 
浙江在互联网公益方面一直是果行者、先行者,有着互联网科技发展的基因优势,从探索互联网慈善、推动数智赋能走在前列,到乡村振兴公益慈善数字化进行大胆探索。
 
“推动互联网慈善,打造智慧慈善”被正式写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 年)》,“传统慈善”转向 “现代慈善”,数字化赋能公益慈善助力乡村振兴成为浙江公益慈善的重要创新特色。
 
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腾讯公益基金会在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乡村振兴局指导下联合主办“两个先行”浙江慈善专场活动,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倡导人人参与指尖慈善的互联网公益捐赠活动。各公益慈善组织借助互联网优势,动员了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一系列乡村振兴行动,以各种形式支持乡村发展。
 
蚂蚁基金会联合企业乡村振兴部门,设立数字化助农目标,重点围绕公益金融助农、科技助农等方向,助力打造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未来乡村。“百县百品”助农项目已完成浙江山区 26 县全覆盖,助力山区特色农产品品牌扩大宣传,累计带动 42 万人次的网友消费助农 922 万元。实施“AI 豆计划”,为县域提供数字新就业机会,为本地留人才、育人才。截至 2023 年上半年,“AI 豆计划”已在各地建立 17 个数字就业中心,累计帮助 4000 余人就近高质量就业,其中超过六成员工为女性。通过数字新就业,掌握了新的职业技能,一些中西部的乡村女性实现了由留守家庭妇女到大厂白领员工的身份转型,生命轨迹由此被改变。
 
杭基会会长单位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联合腾讯公益,通过互联网平台募集资金,设立新农基金,支持返乡青年从事示范项目培育新农人。项目基于地域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的回乡青年立足乡村创新创业,在资金、技能、管理与市场链接等方面给予支持。项目累计孵化 29 个自然村并开发出 20 多种特色农产品。
 
杭基会会员浙江省阳光教育基金会借助互联网技术与教育融合,实施“绿色共享 • 助教项目”品牌项目。通过与杭师大合作,成立绿色共享素养课程研究中心,组建课程研发团队,开发 20 多门优质素养课程、线上课程平台,建立了整体素养教育公益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连接城乡,引入“素质拓展系列课程”,为孩子们开设梦想课堂,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本省开化、松阳、云和等县,以及贵州黔东南凯里市、天柱县等地乡村。
 
浙江西子慈善基金会联合浙江本土数字企业代表蒲惠智造实施“乡村人才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计划,摸索“基金会出资、政府出政策、企业出技能”的“育人振兴、技术帮扶”新模式。在永嘉,缙云、松阳、武义、三门等山区县开展“标准指导、软件兴乡”, 为助力城乡协同提供数字赋能。项目首期技能人才培训班期间数十位农村大专院校毕业生通过“课堂学习 + 实地见习”完成量身定制的工业 SaaS应用提升课程,成为拥有扎实数字化技能的专业人才。
 
(四)模式创新,品牌项目运作增效能。
 
浙江公益慈善力量坚持长期主义,通过打造品牌项目,扩大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行动社会效能,提高了机构识别度与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了公益慈善组织对于乡村的社会价值。以项目为载体既有公益慈善组织参与相关部门部署的大行动计划,如“共富同行”计划、“助力山区 26 县专项行动”“万企兴万村”等;也有公益慈善组织根据乡村的实际, 自己设计、策划、实施项目。(“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在受访公益慈善组织中列“公益慈善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要途径”首位,见图 4)
图 4 公益慈善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要途径
 
杭基会会员浙江传化慈善基金会实施“传化 · 安心卫生室”公益品牌项目,在 6 省 14 县(市)建立1037 所乡村卫生室,服务村民 180 多万人次。项目还以千所“安心卫生室”为阵地,围绕“助医扶医”与“村民健康”两条主线,多形式开展助医、扶医,守护村民健康。通过开发“安心医家”数字化平台,设立“村医公益保险”,进行乡村全科医生培训等,守护村民健康,筑牢乡村振兴健康根基。项目在荣获“中华慈善奖”后,继续扩展、提升。项目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组织“传化 · 安心卫生室”村医赋能项目,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为实现载体,以“青春越山海 · 岐黄万里行”为实践口号, 组建了 3 支实践队将奔赴云南泸水、贵州织金和江西遂川乡村开展医疗服务、技能培训、健康宣讲等活动,持续对项目进行迭代升级。
 
杭基会会员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于 2022 年更新发布品牌项目――“热土计划 2022”,汲取经验加大投入,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科技振兴、脱贫成果巩固”3+1 个方向的 18 项新举措入手,致力于创新可持续、可参与、可借鉴的乡村振兴公益帮扶模式。该项目此前已经共派出 27 位 “乡村特派员”,驻扎到甘肃礼县、贵州普安等 12 个省 22 个偏远县域一线参与乡村振兴,招 募公益设计官近 1000 位。通过协调阿里生态资源、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数字科技赋能产业与人才发展,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从 “为农户赋利、为女性赋权、为文旅赋智、为非遗赋能、为治理赋信”等五个方面开展了系统而扎实的帮扶工作,形成了项目广泛的影响 力、号召力,体现了项目重要的社会价值。
 
杭基会会员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实施“焕新乐园”项目,以有 5-14 周岁儿童的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环境改造为切入点,通过联合社会力量,以成长陪伴服务的形式介入低保家庭儿童的物理、精神和社会三重环境,实现儿童的“焕新环境、焕心成长、唤醒发展”三重改变,促进儿童及家庭成员共同成长。该项目立足于浙江, 重点在山区县, 其中在景宁县、平阳县等地开展县域全覆盖模式的探索。同时辐射 205 个县(市、区), 带动 250 余家社会组织参与,组织 4 万余名志愿者为困境家庭开展近 16 万人次陪伴服务。“焕新乐园”项目已成为有影响力的品牌公益项目,对提升家庭综合发展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
 
慈溪市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发起的“千户万灯”公益项目,开展“千户万灯”困难残疾人住房照明线路改造、“星星点灯”未成年人社会体验、乡村电工培养项目,把爱心送进千家万户。服务范围覆盖浙江、西藏、吉林、贵州、四川等地,为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点亮了一盏又一盏暖灯,照亮了万千群众心坎。成为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钱海军荣获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奖。
 
杭基会会员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净居亮居”项目、杭基会会员新湖慈善基金会“乡村幼儿园”、老板电器公益基金会的“暖厨计划”、华茂教育基金会的“彩虹计划”……众多公益慈善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以项目为载体,以品牌为依托,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呈现到乡村大地。
 
(五)异军突起,公益慈善基地呈新态。
 
公益慈善基地改变碎片化的慈善服务为慈善 “聚宝盆”,更好整合慈善资源,逐步实现慈善项目高效专业运营。一批有引领性、有独特“浙 江标识”“乡土气息”的公益慈善基地异军突起, “特色明显、功能完善、运行专业、效益显著”,带来新的气象。
 
慈善总会系统建立的慈善基地实现了省市县乡(镇)村的五级联动,每年评选的一大批慈善示范基地以其引领作用,带动各层次、各类型慈善基地蓬勃发展,触角向乡村延伸,重心向“三农”转移。
 
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结合镇域实际,另辟蹊径,引入各级公益组织和社会资源,以公益为主线, 着手打造一个品牌突出、活动丰富、社会效应明显的特色公益小镇。以“科学策划公益服务项目,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乡村治理与发展”为手段,集结公益的跨界力量。对内,整合村社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力量,建有志愿服务队 17 支,本地居民参与公益服务比例超 40%,参与志愿者总人数超过 5 万人次;对外,吸引大批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达人、企业深度关注与介入,激发各种社会多元主体与百丈镇的现实连接,让镇内的乡风文明得到提升。一批知名的科学家、艺术家、主持人、志愿者团队以及陆续到来的一批实力企业家,加入到公益慈善基地,共同开启在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助推乡村振兴的公益实践。
 
嘉兴市着力打造提升了凡慈善文化基地、慈善精准帮扶基地、众创共富中心等重要慈善 基地,弘扬慈善文化,集聚慈善资源,推动构建现代化新型慈善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海盐万好慈善精准帮扶基地通过“代种代管慈善基地+ 农业经营主体+ 万好慈善基金+ 全员覆盖”新模式,设立慈善“造血”共富项目,使慈善救助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提升低收入农户增产增收。嘉善一里谷慈善精准帮扶基地为周边乡村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以既 “输血”又“造血”的帮扶模式开展慈善帮扶。目前,嘉兴市及各县(市、区)均建成 1 个枢纽型慈善基地、1 个造血型慈善扶贫基地,承担慈善项目培育、慈善资源对接等功能,助力乡村振兴的慈善基地网络初步形成。
 
花开岭公益基地是社会组织首个获得政府划拨建设用地、多方共建的公益主题村落。基地为公益界与社会各阶层讨论乡村话题提供交流阵地,输出乡村振兴经验、培训各类乡建人才、开展各类乡村振兴项目共建共享。自 2018年成立以来已接待各界各方面来访超过 15000人次。举办乡村振兴社创大赛,聚焦乡村社会问题,组织大赛收集解决方案,在乡村优秀农产、乡村家庭农场、乡村养老等议题集思广益,建立了优秀案例数据库。
 
老板电器基金会支持杭州市临平区在新宇村创设“社会共建乡村共富慈善基地”。开启公益慈善共建联商、公益服务共建联办、公益人才共建联育、慈善资源共建联筹、志愿服务共建联动的综合实验。项目致力扩大乡村就业,开展“靓厨行动”公益慈善项目,关注乡村民生,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凝聚慈善力量,携手社会多元主体,将在地村打造成为慈善助力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四、浙江公益慈善助力乡村振兴的观察思考
 
乡村境况千差万别, 乡村发展千变万化,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公益慈善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进一步提高认识,正视和研究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发挥现有优势,弥补工作短板,探寻更精准的定位,整合更丰富的资源,采取更为有效的组织手段,持续谋划、践行,为助力乡村振兴做好续航文章。
 
(一)明责辨能,对自身定位进行再对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有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强大的动员组织体系和物质支持体系,大量的项目、资源、人员进入乡村,在“三农”领域时时处处感受到政府巨大的行动力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公益慈善组织要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和统一布局下,参与乡村振兴。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指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既是社会组织的重要责任,又是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重要体现, 更是社会组织实干成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广阔舞台。”
 
根据调研情况, 在今后实践中, 一方面,要防止“势单力薄、微不足道” 的认识偏差,克服“信心不足、消极应对”的倾向,摆明优势,树立信心;另一方面,要防止“预期过高、好大喜功”的认识偏差,克服“求全贪大、眼高手低”的倾向,切合实际,讲求实效。
 
明责辨能,对自身使命再认识,对自身定位再对焦。公益慈善组织是乡村振兴重要的社会力量,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作用要更明确地定位为“助力”。第一,体现有效性。真正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在新领域中有新使命、新担当。有所作为,有力行动,使出真功,取得实效,体现公益慈善组织的社会价值。第二,体现适合性。助力,就是实实在在起到辅助、补充作用。选择适合的范围,承担适合的任务。各尽其能,各显身手,作出有成效的努力。第三,体现独特性。公益慈善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努力发挥自身独特性。公益慈善组织相较于政府,有着灵活调整能力,对市场经济与新技术的高度敏锐,以及专业化与民间性、草根性的特点;相较于企业,更有公平正义的形象,有信任加持,也更有公益慈善方面的专业性。努力发挥独特的作用,产生突出的效果。
 
(二)协调对接,对资源与需求匹配进行再整合。
 
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最实质性的工作是,向对口的乡村提供各类慈善资源。公益慈善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取得很大成绩,证明慈善资源供给是有效的。但调查显示,“公益慈善资源与乡村振兴需求不匹配”仍然是公益慈善组织助力乡村振兴遇到的主要困难,并列三大主要困难之首(见图 5)。
图 5 公益慈善组织助力乡村振兴遇到的主要困难
 
实际工作中,要正视慈善资源供给与乡村振兴需求匹配存在结构性缺口,多管齐下,有序推进,引导供需整合匹配。引导资金、技术、市场、公益产品、品牌项目等更多公益慈善资源继续向乡村倾斜、转移,实现资源“增量”调整。公益慈善组织需要发挥自身优势, 扩大合作, 创新资源动员、资源整合、资源调配。以需求为向导,引导公益慈善资源、市场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 , 实现城乡资源要素融合 , 更多地为乡村发展赋能。
 
深化公益慈善资源布局的结构调整,提升县域公益慈善组织造血功能。县域尤其是乡村公益慈善力量,根植乡村、熟悉乡村、融合乡村,具有独特优势。目前,仍然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需要在输入公益慈善资源的同时,提升县域组织的自我造血功能,提高与乡村振兴公益行动需求匹配度;城市资助型公益慈善组织要加大对立足县域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基层社会组织的资助投入;运作型机构要与立足乡村的社会组织有效对接、加强合作,共推项目落地。通过各种途径,推动资金、项目、市场、公益产品等各项资源更多用于支持各类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尤其县域的乡村社会组织。
 
按照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规划要求,建立集中统一、开放共享的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互联网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与帮扶地区乡村振兴规划、政策、项目等信息,提高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供需对接成功率。要通过项目对接会、现场考察调研等多种形式,促成社会组织乡村振兴资源供给与帮扶地区需求精准、有效对接。
 
加强乡村振兴指导部门沟通协调,促进慈善公益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形成合力,协同动作,增强力度,提升效率。
 
(三)问题导向,对模式创新进行再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为公益慈善提供了开阔的工作场域,也提供了宽广的创新空间。公益慈善组织面向实际,探索创新,贡献新资源、提供新方案,展示新作为。但是,实际中还存在惯性思维、习惯做传统慈善的倾向。问卷调查显示,参与乡村振兴方式中,慈善捐赠财物仍是最主要选择(见图 6),走访调查也发现存在相应的问题。
图 6 公益慈善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方式比较
 
捐赠财物是传统慈善主要形式,作用不可忽视,需要长期保持、继续开展。为了助力乡村振兴更加有方、有力、有效、有恒,要着力提倡现代公益思维,更好地避免方法单一,更多地以现代公益手段参与。上述调查情况的存在,恰恰证明,公益慈善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拓展还有较大领域范围,创新还有较大的潜力空间。
 
问题导向、问需于民,更好地了解、把握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工作内容。国家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要求实现乡村振兴,这是慈善公益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点。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则要在已有的共识上(图 7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排序、图 8 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领域的选择),聚焦重要区域,选择适合自身优势发挥的重要领域,真实行动,精准发力。助力浙江山区 26 县及海岛县的结对帮扶行动,是富于浙江特色的共富行动,公益慈善组织置身其中、认真对接,必定有所作为。
 
图 7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排序
图 8 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领域的选择
图 9 未来 3 年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最优先方向
 
树立强烈的“项目意识”。以项目为载体助力乡村振兴,这是有别于一般赈灾济困、应急救援行为的重要特征,也是要改变单纯捐钱送物的有效途径。策划、实施乡村振兴公益慈善项目其实质是,从乡村的实际出发,结合公益慈善组织的自身优势,为慈善财物、公益资源加持组织之劳、整合之效、创新之功、智慧之力、科技之能……,通过精心运作,通过流程控制,追求更大社会效益。
 
培养典型,树立榜样,为面上开展乡村振兴慈善公益项目提供可学习、可效仿的示范。加强公益慈善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品牌宣传、案例库建设、样本推广,让成功的创新模板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四)双向奔赴,对有生力量进行再培育。
 
乡村振兴是一个社会参与众多、涉及领域广泛、需要多主体协同的长期战略。公益慈善作为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要做好存量组织的力量提升,不断培育新生力量,更要与乡村自身力量相结合,使之成为重要主体。
 
加强公益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挖掘好公益慈善力量潜能。立足优先做好“存量”慈善会、基金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开发乡村振兴方面系列课程,有计划、分批次培训公益慈善组织骨干;优化各级慈善论坛、研讨会,突出乡村振兴,重视实务经验交流。培植起与任务使命相适应的资源动员能力、公益方案生产能力,为更多有普遍意义的议题提供乡村急需的公益产品。要重视已经扎根乡村真正在第一线工作的公益组织的能力提升、环境创造、资源配置输送。
 
不断培育公益慈善新生力量,为助力乡村振兴力量持续“扩容”。本报告展现, 浙江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行动中,组织化重心正在下移,组织创新有良好势头,新生力量在壮大,公益慈善机构基地化产生乡村振兴赋能的穿透力。顺应这个“起势”,继续培育新生力量,提升总量,扩大覆盖面。乡村社会组织与外来组织优势互补,共同发力,对改变乡村弱势格局具有突破意义,要加强培育、支持。同时,进行慈善公益观念更新,参与乡村振兴的慈善公益力量不局限于正式登记的慈善公益组织,要动员、联合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乡村振兴公益行动。经济主体和公益主体的重合,是中国大公益的主体创新。企业公益行动应该得到更充分的鼓励、支持、引导,并创造条件,提高其与总体部署的协同性。大量志愿者及以各种社会人士参与到乡村振兴公益行动的力量,同样应该成为同道者、同行者,支持他们以各种形式加入项目实施。
 
培养留在乡村的各类人才,是参与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内源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公益慈善组织要走与乡村自身力量相结合的路子,不断通过新的催化力量驱动、不同的“杠杆”撬动,激发其内生动力。要提供组织训练,包括示范带动、实战带训,逐步提升乡村内部组织认知能力、组织能力、资源整合和链接能力。实施项目要着眼于把农民组织起来,由农民担当主角,走内生驱动发展的路子。
 
(五)以“虚”促实,对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再拓展。
 
数字化创新了公益慈善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模式,数字化是公益事业的新生产力。浙江是数字经济大省, 数字化公益是浙江的优势和特色,数智慈善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索。公益慈善助力乡村振兴数字化应用还是起步阶段,具有很大的空间,要继续探索、拓展。
 
省慈善联合总会作出了“以数字化为驱动,大力推进慈善事业由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变”的工作部署。提出“数字化是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从数字技术发展趋势看,网络化只是慈善数字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基础条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成熟,数字慈善将进入新的智能化阶段。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支持网络募捐平台发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更多应用于慈善募捐、志愿服务等场景,提高慈善的便利度、精准度和公信力。”数字化慈善的推进,要更好结合、落实到助力乡村振兴的领域。公益慈善组织要积极主动拥抱数字化,通过数字化追求共创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慈善公益。
 
数字化支持公益慈善助力乡村振兴的资金筹集。帮助、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公益慈善组织联合省内外公募基金会,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或筹划乡村振兴特色项目,通过专门培训,提高运用互联网筹措乡村振兴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互联网募资比例,探索乡村振兴公益慈善资源可持续动员的路子。
 
数字化支持公益慈善助力乡村振兴信息对接,在省慈善联合总会原计划打造的“综合信息平台”中,乡村振兴成为大模块,促进乡村振兴慈善资源供需对接,使信息可及时获得和可及时反馈, 促进慈善公益更快速回应农村、农民的真实需求。
 
数字化支持公益慈善助力乡村振兴的项目管理、项目执行,使之更加精准、有效。
 
鼓励在优势网络企业进一步强化平台责任,为公益慈善助力乡村振兴释放更多信息通信技术的红利。如向公益慈善组织开放技术接口,共享数字工具, 帮助公益组织扶持数字人才,推出数字化工具包,招募技术志愿者,为公益组织提供技术志愿服务。
 
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让公益慈善助力乡村振兴,诞生出新的可能,彰显浙江公益慈善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明特色。
 

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实施意见》提出,到 2027 年,浙江要基本建成乡村振兴样板区,“千村引领”的优势更加凸显,“万村振兴”的气象全景呈现,“全域共富”的格局基本构建,“城乡和美”的图景全面展现。公益慈善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果将更值得期待。

 

此篇刊登于《浙江慈善》2024年第四期

 

 

 

 

杭基会是由杭州地区致力于推动基金会行业发展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和个人自愿结成的联合型、枢纽型社会团体,是继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后,国内第二个专门针对区域基金会行业的联合性组织。

 

杭基会由杭州市慈善总会、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浙江都快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浙江正泰公益基金会、浙江嘉行慈善基金会、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浙江锦江公益基金会、浙江传化慈善基金会、杭州青荷公益基金会、杭州市德信蓝助学基金会、杭州诸商慈善基金会等14家基金会和媒体共同发起。目前有会员74名,包含36家基金会、14家慈善会系统、以及媒体、学界、金融、法律、文艺、企业等领域代表。

 

杭基会的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推动杭州市公益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有关依法成立慈善行业组织的规定,促进基金会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健全基金会行业运作规范,加强对基金会行业的服务,提升基金会行业专业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创建时间: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