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揭秘“商业向善”幕后如何制定指标、调查研究、牵线搭桥、传播倡导……

 

“2022发现·善经济”大会由浙江省民政厅指导,都市快报×橙柿互动和杭州市慈善总会(杭州市慈善联合会)、浙商总会公益慈善事业委员会、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善学文化中心主办,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联合主办,万向信托、绿色浙江、2060Advisory影响力投资咨询协办。

 

来自杭州、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北、洛杉矶、熊本、牛津等全球18座城市的60多位嘉宾,围绕善经济、善科技、善环境、善艺术、善金融六大主题展开讨论与分享,并发布“全球善经济创新案例库”,首批28个案例入选。

 

从2022年10月起,每一到两周我们即推出一期善经济主题探讨的“善经济圆桌派“,目前已推出7期。本文是善经济圆桌派第四期——在商业向善幕后。


本期邀请了共益企业中国倡导团队B corp China项目总监姜宇霏、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商业向善高级经理陈鹏、社企星球(成都)CEO姚克俭、台湾“中华组织发展协会”秘书长吴佳霖共同聊一聊商业向善幕后推动者的故事。

 

 

活下去,是企业必须面对的话题;性价比更高,是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但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必须面对的议题。

 

怎么能既让企业不短视发展,同时让消费者拥护更绿色的产品呢?有一群人正在不遗余力地撮合这件事。

 

他们是善经济的幕后推手,研究制定向善企业的指标;他们也为创业者赋能,让许多公司在发展初期就把ESG融入战略规划;他们还担当了市场和大众的教育者,让更多人接纳绿色生活方式。

 

那么这些指标怎么制定?如何能让更多企业落实这些理念?又如何链接各方资源促成商业环境向善发展?

 

 

 

 

观点

 从B Corp看商业向善的6000种可能

 
 

vol.01

 姜宇霏

 

 

大家好,我是宇霏。来自于乐平基金会旗下的B Corps China共益企业中国倡导团队,很荣幸今天可以来参加善经济圆桌派,一起来讨论商业向善的话题。我今天想给大家带来的分享是关于商业向善的6000种可能。

 

2020年1月份,世界经济论坛50周年,发布了新的达沃斯宣言,在当中提到了企业不光是对股东负责,也要对于地球负责,更进一步阐述了商业所存在的目的,是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去参与共享持续的价值。利益相关者包含着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和整个社会。

 

对于企业的评价,过去仅仅是创造财富的一个经济单位,其实它也会承担起一个社会身份,来实现对于环境、社会、治理的目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ESG。

 

利益相关者经济其实在2019年8月19日有一个非常大的里程碑,当时有181家领军企业的CEO组成的商业圆桌会议当中,联合发布了《公司宗旨宣言书》,从股东利益第一转向服务所有的利益相关方。

 

很有趣的是,在一周之后,有30多家B Corp企业向圆桌会议发出了一个喊话,叫做let's get to work,“我们现在就做出改变”,提出如果企业只是停留在倡导的层面,而不付诸实践行动的话,很难去颠覆长久以来的“股东至上主义”。

 

在经济界,这其实也是一个巨大思潮的转变。过去,传统对于商业的成功,或者说企业领导力的评价,我们会关注单一维度的利润 Profit;而现在,随着传统商业很多的系统性失效,我们开始来思考未来新的商业形态应该是如何的。利益相关者经济则会考虑一个新的三重底线——Profit(利润),People(人),Planet(地球)——如何去达到一个平衡的、可持续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它到底如何去进行实践和落地。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全球的趋势

 

 

在法国一场时装秀上,我们会看到了不同于平常所说的“气候危机”,一家服装公司设计了一个“气候成功”系列,在他们服装的设计图案当中会呈现:如果我们不去做任何事情的话,会看到冰川的消融和北极熊的灭亡;如果我们的商业、整个社会对环境危机发力的话,我们会看到北极熊依然可以很快乐地生活着。还有森林遭遇火灾,或者如何可以茂密地生长,等等。以这样的方式去对比,人类到底该如何去逆转气候危机。

 

 

菠萝的纤维废弃物,我们认为是一个湿垃圾;但在英国的食品行业,它可以跨界,制造成一种纯素皮革,既可以解决环境的议题,同时也会减少对于动物的残忍杀害。现在,这种用菠萝废弃物制作的纯素皮革跟全球超过1000多家品牌合作,应用到各种的皮包、鞋子,甚至在酒店打造了一个纯素套房。

 

 

在美国,文化行业如何实现商业向善?Participant Media拍了100多部影片,70多部拿了奥斯卡提名,18部拿了奥斯卡小金人。他们在选择剧本的时候就会去思考,除了传统的票房盈利之外,剧本所呈现的议题是否能够推动人们对社会和环境议题的改变?如果不能的话,这样的剧本很可能就会被淘汰。

 

 

旅行也是全球碳排放的巨大推手。在澳大利亚就有这样的旅行公司,会让它的全部路线达到120%的碳中和,在极地这样的气候更加敏感的地区则达到200%的碳中和。他们会去投资拍摄气候相关的纪录片,会在海里种植海藻来实现碳封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一个可持续的成长关系。

 

 

我们也会看到,在上海有一个店铺叫klee klee,在藏语当中是“慢慢来”的意思。这一家服装公司,它与传统的快时尚不一样,寻找的是一种慢时尚的方式。无论是在产品的原料选择,还是染料当中,如何减少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可持续。它关注的不光是环境,还有很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如说他们在云南与当地的独龙族“织女”姐姐们一起去合作,帮助把当地的传统文化设计配色等带到现代的市场当中去呈现。目前,他们已经帮助了当地222名“织女”姐姐,以织布这样一种产品的形式去连接城市与乡村。

 

全球各个地方这些企业有个共同名字:B Corp(共益企业)。B代表benefit,也就是对商业、社会、环境都有益。首先B Corp一定是一个营利性企业,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可以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而这套标准也以透明的方式呈现出来。

 

全球目前有6000多家B Corp,分布在158个行业,遍布在86个国家和地区,所有这些企业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不仅仅是成为世界上最强的企业,而且能够成为对于世界最有益的企业。这也重新定义了“商业成功”。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其中,以他们的方式去来诠释着商业向善新模式的成长。

 

 

2020年9月13日,就在疫情期间,这一群企业仍然去践行了他们对于商业向善的思考。当时在纳斯达克大屏上呈现了“Imperative 21”活动,在21世纪,新商业会如何重启,想象的就是我们重塑商业之后的模样。这些都是来自于艺术家们创造的海报:对于自然资源,如何去从攫取的到可再生的,对于弱势群体,他们如何被看见与被尊重,去创建一个更加包容的、多元的社会;也从传统的、竞争型的战略,变成一个共享繁荣的利益相关者经济。

 

在右上角这张蓝色的海报里,我们会看到企业它也是一个生命体,也会去思考企业的存在到底是让地球变得更好了还是更糟糕了,在追求利润之上,我们是否有个更高的使命。

 

这个左下角这幅图,呈现出了市场上一个外在的推动力,可持续不仅仅是源于企业自身对于向善的追求,无论是消费者、影响力投资人,还是人才的各种选择,他们都会去偏好那些对社会、环境更加友好的企业。

 

 

提到“向善”、“可持续”、“绿色”、“负责任”这些词汇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似乎还有一些模糊。如果可以更加具体地、实实在在地去落地,用一套共益影响力评估体系来呈现,我们会去看一个企业对于我们的利益相关者——环境、员工、社区、客户,以及企业自身的治理之间的关系。

 

例如对于环境,我们会去思考一家企业使用的各种能源,比如水电的消耗,排放物、废弃物的处理,使用的材料是否可再生,使用的能源是否清洁能源,在制造、销售过程当中能不能去做一些环保的创新方式。

 

对于员工,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每个员工的需求——无论是健康的、经济的——是否有成长,有没有可能给予弱势群体训就业的机会;对于社区,在多元的、包容的生态圈以及供应链当中,是否对于供应商有社会、环境方面标准的要求,我们通过工业能够帮助实现乡村振兴、帮助小微企业的发展吗?客户如何更直接地从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去创造一个正向的价值。最后一个是治理,治理会影响到企业想要去规避负面影响、要想去创造正向价值的这个决心和架构到底是如何去实现的。

 

上图蓝色的部分,我们称之为“运营影响力”,也就是在日常运营当中如何do well;橙色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影响力商业模式,涉及到了企业上所独到的或者说超越了行业标准之上的产品服务的设计,也就是do good。而对应着我们通常所说的ESG(环境、社会、治理),,就呈现出了一个企业系统的影响力画像。

 

每个企业都会有其关注的议题,在一个整体的商业向善框架当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又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画像。商业有什么样的资源?我们有business、产品、人、供应链、投资、声音。一个商业在市场上仅仅是一个消费品吗?它是否能够达到对于消费者的教育目的?最后一个就是想象力,实现商业向善也需要天马行空的创新方式去呈现,而这种向善的力量也会促进我商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于B Corp的一些分享 ,谢谢!

 

 

 

观点

 社会企业社会影响力的本质是什么?

 
 

vol.02

 吴佳霖

 

 

我今天从社会企业社会影响力的本质来做一点分享。社会企业是一个社会使命跟经济目的整合起来的混合性组织,它涉及到治理和社会影响力。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模式是一个社会企业很重要的关键部分。

 

我的分享前面部分想先用几个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概念,就是一个组织存亡的关键命题,可能我们要去思考: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重视的是什么?我们追求的成果会是什么?我们的计划又是什么?

 

接着下来我会提到社会企业的社会本质,这几年经济学家会在一个叫做“关怀经济”的层次里面去探讨的部分,它背后代表的其实是“关怀伦理学”的概念。这有三个层次:一个微观层次是在个人的本心,我们的心存着向善的部分,每个人的心里面其实都对善有一个美好的想象和追求;中观层次是在组织层面谈社会企业,它必须要有一个洞察力,这个洞察力其实很大部分是在连接微观跟巨观的部分;所谓巨观的部分,谈的就是社区跟社会共同想去追求一个共好Common Good。社会企业其实是从个人到社会中间的一个连接点,它必须去看到每个人的向善,每个人期待生活的美好、周遭的美好、社会的美好,这个美好和善其实是会推演到社区社会里面我们共同的善、集体善。

 

这一部分就会回到亚当·史密斯提到的“经济学是一门道德哲学”,“控制市场背后的那只手是道德与正义”,“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利己行为是可以促成利他行为产生的”。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探讨的“善经济”。

 

| 2015年,快公益联合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台湾“中华组织发展协会”发起的“温暖的行走”第二期,带浙江公益组织、企业到台湾进行社会企业主题游学,图为走访小镇文创股份有限公司

 

在台湾,我们对社会企业的研究理念和调查里面可以看到,影响一个社会企业收入的很重要的因素,是一个合法身份。你本身可能是一个企业的身份,可能是一个公益组织的身份,可能是一个合作社的身份,这个合法身份会影响公众对你的认知和信任度。另外,组织发展的阶段其实也会影响收入来源、收入的稳定程度、公众信任跟认知。

 

还有购买行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的调查里面会看到,社会大众为什么会去买一个你的产品,其实有很大一个部分是为了做好事,接下来可能就是认同你的理念,或者是像认同B Corp这样的认证,还有可能他纯粹支持一个社会企业。这个蛮特别的,就是社会企业不管是你在做公平贸易,或者是你在做残疾人的就业,或者是你在做环境改变和友善,其实就有一群忠实的顾客会去支持你。最后的要求才会是品质比较好的。

 

| 走访台湾社企“赶路的雁”

 

对社会企业来说,它有几个挑战。在组织发展上,我们就发现,如果是由公益组织形成的一个社会企业面临的挑战可能会在营销、商业模式、产品跟服务品质。对于企业来说,比较大的挑战会是在资金,尤其一些新创的企业,还有品牌的意识、专业团队的建立。

 

在组织管理上,财务管理的部分,公益组织对于成本效益的财务管理,影响着组织运作表现。另外,公益组织对于企业的销售和营利两种概念的转化也是个困难的部分,因为传统公益组织的财务报表呈现跟商业的报表还是有一些差距的。对于企业的组织来说,对于财务管理一直都觉得是一个很大的困难,这个困难涉及到商务会计、财税,各种的报表的运作,对他们来说可能在管理上需要有专业人员的协助,尤其在税务的部分。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很大部分是怎么去挖掘到好的人才,还有一个部分就是现在的人力资源如何转成人力资本去实现我们的目标。

 

组织永续其实是很大的挑战,社会使命实践的时候第一个还是要生存,所以这也就是面临到社会跟经济之间怎么去共存并且共同成长和永续发展;人力资本的发展上,团队的建立,还有接班,在台湾有些社会企业的发展已经比较久了,所以在创办人或组织的领导者一直在想怎么让年轻人进来做接班人的角色,甚至于把整个的团队再重新年轻化;还有就是产品跟服务的创新,你怎么维持既有产品的品质,不断的研发创新,更符合市场的需求,以及达到我们的社会目的。

 

另外一个挑战是社会公众认知。我们的调查发现,很多人会把社会企业等同于公益组织;另外一个就是即使他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企业,但是还是会去购买产品。普遍来说,当你用社会企业去做公众游说的时候,发现公众并不一定会买单;但是他对你的产品可能就是会买单。所以对应到组织发展部分,他们会期待产品的品质,去不断地研发跟创新,不断更新,不断成长。

 

另外就是社会资源和网络整合的运用,而不是单打独斗。还有就是联合营销跟媒体的曝光,社会企业普遍还是微型企业偏多,大型企业集团是少数,我们在很多案例上不太可能看到,所以彼此之间怎么去串联,一起营销,争取媒体的曝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还有社会企业差异化合作,做环境议题跟做福利议题的之间能不能有一些合作,彼此的产品之间能不能有一些融合和组合。

 

| 台湾家扶基金会爱的小铺

 

还有在组织永续发展的应用上,其实很大部分的组织几乎都会去提到社会使命跟社会问题还是要优先考虑的,如果我们过于追求经济的话,其实跟一般企业的差异性就不大,甚至于可能会跟企业社会责任之间产生模糊地带,所以社会使命跟社会问题还是必须放在前面,优先去考量,尤其在做社区的服务上、社区产业的发展上,甚至于在做环境议题上,社会使命还是要先摆在前头的。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怎么去做人力资本的累积,还有人才的培育,这也是很重要的,不管是从外部能力的进来变成一个资本的运用,还有内部人才的培育跟长期发展。另外还有跨域合作,跟建立共益共好的部分,组织的形态跟服务内容其实是非常多元化的,彼此之间应该可以合作,尤其面向整个社区或者整个社会,彼此怎么去形成一个系统观念或者是一个产业系统链,共同去创造更好的成果。最后,大家会去讨论的就是科技的运用,当然这也跟Covid19的现象会有一些关系,科技的应用可以跨出一个空间环境的改变,对于社会发展的洞察,就是区块链的应用,让我们所有的服务,包含到SDGs、ESG,可以在各个领域里面产生它的社会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的展现的部分,目前的共识有,量化是没有办法充分呈现影响力的,社会影响力是一个长期的变化,很难在一年两年之内就告诉大家说我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力,或者是我的社会投资报酬率可以很高。那人群跟环境的影响是没办法用数字真正呈现的。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是,影响跟改变需要跟利害关系人的想法产生一致性。另外,社区跟环境的改变是一个网络系统,不是单一线性的,所以它很难去切割说我哪个做得特别好,或者是用一个数字就可以去呈现说我的影响力有多大。

 

最后我想说::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微小力量,无限扩散。

社会影响,蝴蝶效应。

 

一只蝴蝶开始振翅的时候,它会带着所有蝴蝶振翅,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旋风跟风暴,这大概就是善经济可以产生的一个最大的社会影响力,谢谢!

 

 

 

观点

成都的社区社会企业如何助力社区治理?

 
 

vol.03

 姚克俭

 

 

成都最新的社区社会企业是由党组织引领、居委会作为特别法人成立的组织,但同时又可以有社会力量的参与性,可以有商业企业资本、私人资本,甚至居民也可以入股,如果国有企业认可也一样可以进入。所以它可以是一个混合制的组织,是共有、共治、共享的。

 

成都社区社会企业有几个特征:第一个是集体性;第二个就是社会性,它也是为社会服务;第三个就是市场性,它也是一个市场主体,也要去参与市场的竞争;第四个就是直接登记注册产生,因为目前在国内,无论是在成都推动之前、2018年出来的社会企业,还是北京2022年的文件也说,社会企业是经认定而产生的,是成都的社区社会企业一注册,它就成了社区社会企业,决定了它的性质,而不是由第三方来评估。

 

为什么成都要发展社区社会企业?我们的社区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居民之间现在其实特别冷淡,我相信我们都并不是一个冷淡的人,但是并没有在社区里面组织起来;第二个就是我们的社区资金问题,尤其是这两年疫情,基层财政紧张,社区的资金也很紧张,它需要自我造血;还有老人小孩多,缺少专门的服务;还有社区的基础设施老旧,所以现在在成都很多的社区推行一种物业模式叫“信托式物业”,很好地跟社会企业相结合的一种模式,它底层的逻辑就是坚持公开透明,以居民为主。

 

社区社会企业的价值和意义,我也进行了一个梳理。第一个,我们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些闲置的空间和资源,利用起来之后,就能够把资源变成了资金。第二个就是每个社区,尤其是一些老旧小区,都有一些就业困难群体,他们如果进入普通的市场,是很少有企业愿意接纳他们的,但是社区社会企业因为是为居民服务,需要的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而且如果录用一个就业困难群体,需要的人力成本也低很多。还有一个就是完善社区的服务,现在有些社区服务,市场不愿意去接触,但是在社区又很需要,这个时候社区社会企业就可以去补短板。

 

| 成都喜树路社区商业综合体为居民提供服务,商业与公益业态的占比在4:6左右(图源:社企星球公众号)

 

还有一个就是激发内生动能,在产生社区社会企业之前,居民为什么对于社区就没太有归属感、相互之间也很少有互动?中间就缺乏一个纽带,之前都是文化政治活动把大家连接在一块,而没有一个经济的纽带把大家再聚在一起,而社区社会企业成立以后,大家都是企业的股东或者间接的股东,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个时候粘性沟通就增多了,所以我们愿意参与社区的建设,因为这个公司是能够挣钱的,我看到成都的一个社区一年能够挣上百万,到年底发红包,让大家多开心。

 

还有和谐党群关系。在之前我走了很多农村社区、城镇社区,存在党组织是一个空壳的情况,或者说没有威信,服务群众的能力很弱,想要发起一个什么活动,群众也不太愿意参与。而它有经济抓手之后,把居民组织起来,就会改善很多。壮大集体经济后,也可以帮助到很多的弱势群体,可以为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储备资金。

 

成都社区社会企业的政策,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整个四川省在十四五规划里面有谈到“积极发展社区社会企业”,“要引导社区与社会企业保持孵化支持与空间运营关系”。刚刚说到由社区居委会全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而不是说具体去做某一个事情,因为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来干,它可以引进专业的力量。

 

然后成都市级层面,各个部门协调都还比较配合,都有相关的文件,包括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政府的招投标项目,会把社会企业都专门拎出来了,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都可以参与竞标。

 

| 郫都区社区社会企业培育扶持办法(图源:社企星球公众号)

 

区一级层面,如果你是社会企业,能够获得10万元的支持,如果是社区社会企业是翻倍的,可以获得一次性20万元、30万元支持,力度会更大。目前成都市已经有三个区——金牛区、武侯区、郫都区——已经实行,还有更多的区县都是在筹备当中。

 

我在成都还可以看到很多个社区共同成立一个资产管理公司,对一个片区域的空余资产进行一个集中的管理,我认为这样的探索就跟合作社联社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可以在城镇的话,未来是不是一个乡、一个街道也可以对所辖区的社区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然后去投资,去匹配资源,可以更好地去用好社区的资源,跟市场进行对接。然后社区社会企业之间也可以相互合作成立公司。

 

我就讲一个成都彭州的案例。锦阳社区是一个由农村社区转变而来的城镇社区,居民有6000多人,有1000多个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之前其实社区资金紧张,每年过重阳节就只够给10多位90岁以上的老人过节。2019年,当时成都已经开始在很多地方探索社区社会企业,于是他们就决定也开始探索。

 

街道也比较支持,他们社区辖区所在地有一些商铺是国有资产,以前是由街道在管理,现在就把铺面的管理就交给社区,由他们去打理去招商,每年的租金在交给街道和国家后剩下的,就给到他们自己。因为之前没有专门的人来打理,所以商铺闲置率还挺高的,但他们去打理之后,对这个事情非常上心,不仅租金收入并没有减少,还翻了差不多一倍,每年光租金收益就有五六十万。公司做起来之后,还办了社区的便利店,把社区的闲置资产都整理出来做停车场,又成立了物业公司承接周边一些小区的物业管理。接下来他们可能还要做社区食堂、药店、超市,社区里有很多的手工艺人,那些老人特别有才华,他们就给手工艺人开了个直播间,所以很丰富。

 

| 锦阳社区通过社区社会企业反哺社区,服务更多老人。(图源:社企星球公众号)

 

他们有一句话让我很触动:“成立社区公司、做资源整合、打造产业街区之后,我们的居民可以就近创业就业。“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跟他们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建娥交流的时候,我问他们:”你们社区条件还是不错的,一开始就有五六十万资金,因为有临街商铺,是不是不具备可复制性?“她说:”可以的,每个社区其实都有一些闲置的空间,每个社区都有几千人甚至有上万人,每个人背后都有巨大的需求,如果我们的社区公司办起来之后,里面一些资金就可以滚动起来,就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然后能够大量地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这是我看到的成都的案例,谢谢!

 

 

 

观点

从社会责任到社会价值

 
 

vol.04

 陈鹏

 

 

 

各位大家好,我们社企论坛自身的定位是一个商业向善和资本向善的行业生态平台,主要做的是链接的工作,然后去推动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核心的目标。然后社企论坛成立于2014年9月,由中国17家支持社会企业和影响力投资发展的基金会、公益创投机构和社会企业研究机构共同来发起。一言以蔽之,我们在做的事情是针对于向善生态圈的营造,主要体现在以下4大块的品牌工作上:

 

第一个是向光年会。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会召开一次社会创新生态行业的盛会,是一个全生态、跨界的大会,会邀请来自于企业界、投资界、政界、学界、国际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媒体所有关注社会创新的相关方,来分享相应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同时来讲述中国企业在社会价值创新和向善实践方面的一些故事,去促进跨界的链接。

 

| 2019年会,向光奖颁奖 (图源: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公众号)

 

第二块是向光奖,是从2017年开始发起的一个行业的公益性质的奖项,目的是为了去发现和挖掘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优秀案例,包括企业的实践案例、社会企业的案例,以及影响力投资的案例。并且通过一个行业的认可来嘉奖和鼓励这样的实践,去带动更多的相关方和潜在实践者投入资源或者参与到整个生态的构建里边来。

 

第三块是社会创新思享会,聚焦在某些特定的社会议题上,比如说乡村振兴、双碳绿色发展、残障融合等等,进行比较深度的讨论和行业交流。一方面会注重政策的解读,包括一些思想的、深度的洞见,以及跟产业可能性相关的攻坚。

 

第四块是案例的开发和传播,我们有一个品牌项目叫做“重新定义社会企业”,现在已经做到了第三季。2022年我们把它升级了,叫做“发光社企”。在每一季里,我们都会聚焦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企业和社会创新者,去强化社会公众对于“社会企业”新概念的认知。

 

2022年的向光年会在11月30日线上全程直播,主题是“从社会责任到社会价值”,体现了我们今年(2022年)的一些思考,它背后所蕴藏的一个理念:其实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传统视角,会把社会责任的承担,或者说企业公益,视为一个成本部门,视为企业的投入,并且它可能不会带来特别多的显性回报,当企业遇到一些挑战或者是遇到宏观环境的影响的时候,这部分很可能就会被优先砍掉,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视角来讲,企业向善可能不是一个特别可持续的模式。

 

“社会价值”背后蕴藏的是企业把向善的理念或者实践的资源投入视为价值的创造,这个价值同样能够为企业本身业务的韧性带来更强的塑造,同时为它未来更可持续的发展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和第二曲线。

 

我们社企论坛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行业平台既然已经在吸引到了非常多的相关方和资源,我们怎么样更深度地推动行业。所以我们做了机构社会创新工作矩阵升级,“For good(向善)”是核心价值观,也是整体的一个品牌,社企论坛同样还会继续坚持一直在做的事情。

 

在此之外 我们在2022年4月成立了中国影响力投资网络CIIN,围绕着资本向善、影响力投资去构建的成员网络,包含了影响力投资机构、投资人,以及一些企业的战略投资、关注影响力投资的基金会。我们要推动影响力投资相关理念的倡导以及标准的制定,挖掘好的标的。

 

向光智库作为我们整体工作矩阵的一个智慧中枢,智库的专家来自于各个专业背景的资深思想者、实践者,通过不同视角的见解共同为社会创新贡献自己的洞见,为企业的实践进行战略层面的指导和咨询。

 

“向光未来”是我们成立的一个公司主体,是为了去更多地拓展合作的形式,帮助更多企业去落地社会价值创新实践。

 

对,我们这个矩阵未来要做的事情,都是围绕着“企业社会价值创新”来做。比如说帮助企业在商业模式或者未来的可能性上挖掘它的社会价值,去做战略上的迭代和项目的落地

 

| 案例:杭州数知梦公司(图源: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公众号)

 

比如杭州数知梦公司,他们的主业是做移动支付的公交解决方案。因为浙江是共同富裕示范区,有很多前沿探索,这家公司在这样一个好环境里,踩在整个移动时代的节点上,正当其位。其实对于一家技术背景的公司来讲,很多自身的焦点和视角更多会从技术解决方案的角度来出发,我们作为社会价值的挖掘者和支持者,支持数知梦,响应双碳时代,挖掘“公交”所代表的高效出行推动数字低碳城市等等深层次价值,描绘数知梦在新时代中的发展坐标和方向。

 

第二块,我们还会支持具有融资需求的创新型项目和企业,挖掘自身社会价值和增长潜力,获得更为全面的价值评估和更为高效的影响力投资等战略性资本注入。

 

| 企业残障融合菁英人才培训项目(图源: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公众号)

 

第三块,我们会做培训赋能的工作也是为了去支持创业者、向善企业家从社会价值创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所在的行业和大环境,去和行业、和未来、和时代背景去契合,挖掘更多的可能性。从议题上来讲,我们也会非常关注社会组织转型社会企业、初创期企业的向善理念战略上的融入。比如我们在2021年做了残障融合主题的精英人才培训项目,学员来自于企业和希望转型的非营利组织,包括一些对残障用工感兴趣的向善企业的高管,以及相应的政策研究者。所以这样的培训不光是对于个体、对于企业、对于机构的赋能,同时也是一次行业生态社群的打造,去持续地为参与其中的机构链接更多的合作。

 

我们从实践中对于商业向善有两个观察

 

第一,有效的“商业向善”需要理念和战略的设计,不能只局限在某一个业务环节。比如说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是“先污染后治理”,如果一个企业在前端本身造成了很多的污染和浪费,即使在后端有再多的资源和慈善的投入,它是不是一个有效的商业向善的企业?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循环经济,零废弃模式当中有70%的结果是在设计阶段就已经决定了的。所以一个企业或者系统想要真正实现向善,就要从理念和战略层面去做思考和顶层设计,然后去引导后面的所有行动,也涉及到组织成员价值观的统一。

 

第二个观察,“商业向善”越来越要求企业超越自身边界去思考价值创造。尤其是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后,企业的向善、减碳更加不能只在企业边界内去完成了,比如说“减碳”,会要求企业从整个的供应链上来考量,包括对于后端消费者减碳行为的带动、减碳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的改变。但是边界的突破往往是不太容易的,所以更需要以社会创新的视角去联动。同样,我们期待承担的一个角色就是帮助企业去突破这样的边界

 

 

//////////

 

 

善经济圆桌派

浙江怎么能低碳和经济增长双赢?

 

 

#01:

现在大家对“商业向善”的理解不同,在推动商业向善的领域里提出的叫法也不同,有社会企业、向善企业、共益企业……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来定义“商业向善”?

 
 

 

一个比较宽门路的

 

陈鹏:社企论坛对于“商业向善”其实是一个比较宽门路的一个定义,比较定性。比如说在向光奖里,如果你想申请年度商业向善奖的话,要符合这样的一个条件,就是说你的企业要致力于去解决一个社会和环境问题,并且去开发和你的主营业务或者服务相关联的向善项目,在取得可持续创新性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力的同时,又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商业回报。这样的项目或者是这样的行为,我们把它称为“商业向善”,在践行这样项目的企业就会被归为“向善企业”。

 

在“向善企业”这样一个宽门路的概念里边,其实也包含着“社会企业”这种相对更聚焦、更纯粹的、创新性的组织形态。从我们这个机构名称可以看出来,在发起的时候,其实关注的更多是社会企业,从资本的角度就是影响力投资,它一定是以社会使命、社会问题优先的。但是随着我们整个环境、市场需求的改变,一些走在前面的企业家开始反思,开始有一些商业上的觉醒,其实社会企业现在不是唯一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组织形态,可能有更多的企业会在自己的使命、目的、价值主张上有比较明显的向善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合,都是为了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公平、可持续的社会。

 

姜宇霏:B Corp的标准是基于来自于全球100多个先锋企业、学者一起去探索出来的。其实B Corp对“商业向善”的解读,就是用商业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环境的问题,到底如何去做,就以大家的各种实践去进行一个总结,形成一个趋势。这个标准每三年一次,会不断地动态更新,去收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各个企业的创新模式。而这套标准也是正向激励,请当中每个企业做一件好事情、带来一个正的影响力,它会有相应分值的成长。

 

对于B Corp认证评估体系——共益影响力测评(B Impact Assessment,简称BIA),更多的是企业可以参照标准去完整和系统地去呈现企业向善的方方面面,其中大家又可以去选择自己关注的或者也可以是潜在风险点,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的管理。

 

姚克俭:我所了解到的成都出台社会企业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推动社区治理,因为成都专门成立了一个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来推动社会企业,当然它也联合了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因此成都认定的做得比较好的社会企业都在社区里面。但这也是它的一个局限性——这是我们一家之言——因为聚焦在社区治理,它就忽视了其他的领域。其实社会企业是不限领域的,只要是不是限定性的行业,只要合法合规,我们认为它的目标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并且有一部分的收益给到社会。所以我觉得如果其他城市在发展社会企业,我觉得应该是要突破框框。

 

吴佳霖:台湾其实这几年不太谈社会企业,我们现在比较热的词叫“地方创生”。那地方创生里面大部分的团队成员、组织都是社会企业的基础和早期公益组织的基础。地方创生,有一块解决的是城乡之间的人口差异度的部分,连带就是整个经济发展的议题,跟一些照顾的议题。

 

地方创生希望人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安居乐业,这件事就关系到你怎么生存下来,很多人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必须要有工作,那这个就业怎么来?如果全部都压在社会企业身上也很可怕,所以在地方创生里面强调是在企业跟社会企业,或者是跟公益之间的产业系统怎么建立起来,每个人在这当中可以找到自己的能力的发展,幸福感必须存在。国际在谈的另一个概念叫做“关怀经济”,谈的是人群之间的关系,经济和人、环境、社会的关系,透过“关怀”这个概念把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串联起来,共同为这个社会、环境去做一些改变,并且我们还是可以生存的。

 

 

#02:

在推动商业向善的过程中,如何引导企业把关注点放在“向善”上?有没有优秀案例可以分享?

 
 

 

吴佳霖:我分享一下我们的案例,在台南的一个做儿童偏乡教育的组织。台湾现在很有趣的是社会企业不是只有一个组织形态,它可能是企业、公益组织,甚至合作社,变成一个混合型的模式,彼此共同合作。我们哺育他们从一个公益组织发展成立了一个社会企业,再成立一个在地妇女的教育团体,他们让孩子回到农村,回到田里,从务农到对环境的认识和友善。大众不一定要捐钱,可能有人会说:“我为什么要捐钱让孩子去种田?这件事情是很奇怪的。”但如果把种出来的稻米变成产品,再销售给企业、社会大众,就是社会企业的做法。对于企业端,其实这就是社会投资的概念,投资教育、投资孩子,其实对在地的改变会很大,实际上在做在地的人才培育。我们在做一个乡村儿童教育发展的社会企业,实际上它让很多企业的社会责任、向善板块可以通过投资来帮助这些孩子,也采购了当地的农产品。

 

以我们来说中华组织发展协会这个中介组织来说,在这当中做了辅导跟调研的部分,就发现我们怎么去调和,让彼此的资讯透明化,彼此可以去看到,企业跟我之间的合作是什么,我可以提供给企业怎么样的东西,从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来看,就是彼此的优势点怎么去弥补。

 

姜宇霏:我们会跟大家去讲他们的需求,或者说我们会从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去探讨。我们会看到企业会比较关注品牌,小企业的话可能更多地去看各种曝光的方式,大企业会关注企业文化品牌的创立。企业也关注消费者,无论是国内或国外,很多市场调研都会呈现出有超过有70%消费者希望选择那些对社会环境友好的公司。还有企业最关注的就是人才,“后浪”已经不光看薪资了,他们也会关注着企业的使命跟我自己本身的价值观是否是相符的。

 

包括投资,像是影响力投资,本身就在找那些既有商业价值又有社会价值的企业。我们也看到不管是主流的VC也好,还是社会企业、B Corp企业在做一些银团贷款融资的时候,他们交给银行的保证金到底是上浮还是下降,现在越来越多都是跟第三方外部的ESG表现去直接挂钩的,那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财务成本。

 

还有对于人的成长,每个人做的工作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感能够被看见,对工作的满意度、向心力。还有跟供应链、供应商如何去发展一个长期的彼此信任的关系?以及投资标的的可信度,如何去做一个尽调,去做各种的投后管理等等?又如何去跟国际市场上的可持续议题,国内的3060、共同富裕等政策挂钩?所以我们会跟企业去交流这样的趋势发展。

 

陈鹏:我希望还是从发展的角度聊一聊。在和非社会企业的企业的沟通当中,希望传达给对方的一点是说,当你企业在关注社会价值创新的时候,能够帮助企业本身的业务一方面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去夯实,去产生更多的韧性,另一方面是从未来的角度,能够为你去挖掘或者寻找第二曲线做出贡献。

 

很多的大企业能够为社会企业、公益组织、创新初期当然团队提供场景,反过来这些机构的解决方案其实是可以作为企业本身去开发新的项目或者是寻找战略投资标的的一个试验田,所以这两者之间其实有很好的可结合的空间。

 

其实我们现在也在跟我们国内的一家500强的民营企业合作,他们主业是做化工,现在的一个战略是要做可能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一体化产业园区,配套构建企业和上下游供应链上的员工的生活社区,他们可能很多都是背井离乡、拖家带口,在这个社区里面就会产生一些流动儿童群体、老人群体,青年员工本身的职业发展方面也会有一些困惑。在这样一个社区里边,其实为很多的社会创新提供了很好的落地场景。在这种社区里服务,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员工的生活满意度,进而转换为生产效率以及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编辑 | 李烨池

视频 | 丁适于

 

 

- 预告 -

下期推出

2023“善经济”思想年礼第十六份:

 善金融板块 

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

互助及雇员独资企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John Hoffmire分享”影响力投资“ 

 

欢迎持续关注橙柿互动App

【快公益】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2022发现·善经济”精彩内容

 


 

【回顾2023“善经济”思想年礼系列】

 

 

 

 

 

杭基会是由杭州地区致力于推动基金会行业发展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和个人自愿结成的联合型、枢纽型社会团体,是继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后,国内第二个专门针对区域基金会行业的联合性组织。

 

杭基会由杭州市慈善总会、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浙江都快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浙江正泰公益基金会、浙江海亮慈善基金会、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浙江锦江公益基金会、浙江传化慈善基金会、杭州青荷公益基金会、杭州市德信蓝助学基金会、杭州诸商慈善基金会等14家基金会和媒体共同发起。目前有会员71名,包含36家基金会、14家慈善会系统、以及媒体、学界、金融、法律、文艺、企业等领域代表。

 

杭基会的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推动杭州市公益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有关依法成立慈善行业组织的规定,促进基金会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健全基金会行业运作规范,加强对基金会行业的服务,提升基金会行业专业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创建时间: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