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初心+商业模式+产业化手段,来看华立集团的“共富”公益实践

 

 

“2022发现·善经济”大会由浙江省民政厅指导,都市快报×橙柿互动和杭州市慈善总会(杭州市慈善联合会)、浙商总会公益慈善事业委员会、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善学文化中心主办,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联合主办,万向信托、绿色浙江、2060Advisory影响力投资咨询协办。

 

来自杭州、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北、洛杉矶、熊本、牛津等全球18座城市的60多位嘉宾,围绕善经济、善科技、善环境、善艺术、善金融六大主题展开讨论与分享,并发布“全球善经济创新案例库”,首批28个案例入选。

 

今天,我们将开启“ESG助力共同富裕”主题板块。将有7个来自全球、模式各异的案例,从不同角度讲述“善经济”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个案例,来自华立集团本板块主持人姜贤正曾在2019年面对面专访华立集团董事会主席汪力成,听他介绍了如何从社会责任的初心出发,设计商业模式,发展出青蒿素产业化、海外工业园、社区医联体等“责任投资”项目,让更多人受益。

 

如今,华立集团接连在浙江乡村试点“共同富裕”项目,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也不断创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华立集团的新思考和新实践。

 

 

 

 

 

党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这个背景下,“善经济”这个概念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应该到了一种需要提倡商业道德、商业伦理的阶段。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向善的商业理念。这里面包括了资本向善、科技向善,商业模式向善,等等。

 

所以,到了今天,我们作为民营企业,除了要把企业经营好,让员工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发挥和创造自己的价值以外,也要力所能及地去承担一系列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作为民营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

 

同时,我认为善经济更重要。假如说,你一方面大量地去搞慈善公益,同时你的商业模式又是对社会健康不利的,我觉得它的意义就有一点混淆了。

 

| 汪力成在2022发现·善经济大会中分享

 

华立集团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因为我们始终理认为:企业,即使是民营企业,甚至是个人、私人企业,只要做到一定程度,它实际上就是社会的一种公器。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跟整个社区和社会都能够有一种友好的关系。这个理念贯穿华立的发展,自始至终几十年来没有断过。

 

到了2000年以后,华立的公益慈善事业基本上都集聚在我们当初设立的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我们所有人,包括我本人,包括我们公司很多高管,甚至包括社会上的很多人,都自觉自愿地把一些财富捐赠出来给这个基金会,通过这个基金会去实施一些有意义的公益和慈善事业。

 

我们重点关注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最早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更多是聚焦在扶贫上。后来我们发现,扶贫当然也需要,但并不是一种最佳方式。因为我们中国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就开始转向帮助他们造血,帮助他们走富裕的道路,这个效果可能比简单的这种慈善性的更好。

 

比方说,前些年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华立参与了对杭州建德市大洋镇柳村的帮扶工作。我们几年来一直没有停止帮助柳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到了2020年开始,柳村的集体经济就变得有造血功能,开始自我平衡了。那么在这种状况下,原来村里面的个体农民,有一些他都愿意加入到村级集体经济来了。把蛋糕做得更大,大家可以获取更大的未来发展的一种分配方式,我觉得这种效果是蛮好的。

 

最近,我们也选了杭州余杭区的径山村作为我们村企合作,帮助他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这件事情上,我本人也花了很大的精力一起出谋划策,我们的想法就是要通过融智、融资来帮他们村级集体经济找到发力点。现在这个计划正在实施当中,我们希望径山村不仅仅是一个外观美丽的乡村,它的村级集体经济也能够茁壮成长。通过市场化的行为,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以后,让个体农民更多地去走合作发展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变成村民,变成股东,积极地参与进来一起合作。

 

中国发展到今天,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包括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这种差距实际上还没有真正消除。我想,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通过几年的努力,我相信整个中国社会的公平也好,贫富差距也好,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好,都会更上一个台阶。

 

 

//////////

 

 

 

 

现场的和线上的小伙伴们,大家好。刚才汪董从宏观的层面讲了华立在商业向善的一些理念和做法,我会更加聚焦一些微观的、我们基金会作为企业的一个善经济的补充,是如何去做的。我的主题是“唯有向善 方能远行”,我相信,无论是从我们做企业的角度,还是做公益的角度,都要有一颗向善的心。

 

我们在座有很多浙商企业,也有很多浙商企业的基金会负责人。我们也做过调查,中国企业基金会在全国基金会的占比其实是1/5。这个数据是早些年了,可能现在更多,应该超过了1/5。为什么我们要去建立企业基金会?我想是不是跟我们华立的初心是一样的。我们希望能够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精准化、持续化地有一个专业的机构去帮助企业开展公益活动,让他们能够集聚一些资源去解决社会的痛点问题,帮助企业去实现回报社会的愿望。

 

| 韩萍在2022发现·善经济大会现场分享

 

我们在2007年成立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的时候,是以这样的初心,可能我们在座的很多企业基金会应该也是怀着这样的一个初心去做的。我们当时成立基金会的时候,应该在浙江是为数不多的不以企业和企业家个人命名的基金会,非常纯粹。我们就想去做一些慈善公益,作为我们企业向善的一个有利的补充。

 

我会分三个部分来讲:

 

第一个,基金会作为我们企业向善文化的引领,它将成为一个开放、融合、让更多人能够参与的平台。这是我们基金会在做的其中一个项目,叫“绿色梦想计划”,就是结对乡村、山区儿童,“一对一”结对的一个项目。我们资助学生,从小学到毕业为止。这其实是比较简单的一个项目,我们希望除了物质上的给予,能给他们精神上一些关注和关怀。项目发起近两年来,一共有698名华立的员工结对了山区的孩子。我们想在企业里倡导这样的一种向善文化,让更多员工能够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虽说是一个小小的付出,但他应该能感受到比较大的一个爱心和关怀。其实做公益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 “绿色梦想计划”项目活动集锦

 

这个也是我们在做的项目,我们会做一些互动,比如说我们会组织员工去山区探访。我们华立员工的家属,她就是去山区探访,她结对的孩子,一下子扑在她的怀里了,当时我是非常有感触的。包括我们还会组织山区的孩子到我们华立,也到杭州西湖。夏令营结束之后,看他们写的作文,真的非常感动。他们说,在我们的帮助下,他们实现了很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看到了西湖,第一次坐地铁……这个也许就是我们在做这个项目、做公益时候,我觉得有所值得的地方。

 

第二个,基金会将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平台。我们也会响应国家的号召,去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刚才汪董也讲到了,我们在做的几个项目,从最早的在重庆酉阳种植青蒿,再到我们建德大洋柳村,然后到现在我们在余杭的径山村跟他们结对,帮助他们实现共同富裕。从原来的“脱贫攻坚”到我们的“共同富裕”这块,我们一直都有在行动。我们在柳村的项目,三年时间,村级集体经济从0到我们帮他们实现突破300万的营收。这就是我们通过产业化的打造,帮他们做了一个有机蔬菜基地。这是第一步,2022年开始,我们又帮他们打造了一个“共富驿站”,我们想通过这个平台去进行更多的招商引资,让更多想要去乡村发展的企业,通过这个平台去助力乡村振兴。

 

大家都知道,屠呦呦通过青蒿的项目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它背后其实要有一套比较商业的模式去支撑——这个就是我们华立所做的事情,就是我刚才讲到的重庆酉阳的青蒿种植产业。其实,我们做这个产业完全是一颗公益的心。因为当时酉阳县是非常贫困的县,但是它最适合青蒿的种植。那么,我们就把青蒿的种植做成一套商业化、产业化的模式。通过产业化的视角和手段,实现种植的产业化,然后我们去做青蒿药品,再出口到非洲。大家都知道,这个产品利润其实更多的是社会价值,在这么一套模式的打造下,我们做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 华立集团的青蒿基地

 

华立在做很多产业规划的时候,会把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有机结合,会从解决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从怎么有利社会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去设计我们的一套商业模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善经济”。

 

第三个,我们是想通过基金会更有效地去做回报社会的事情。当时叶正猛老师在善经济圆桌会上讲到做公益“要有范、要有效”,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们基金会做的公益项目必须要做有效的公益。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平台,更加精准化、专业化地开展我们的公益项目和活动。

 

“绿色共享·助学”项目是我们做了15年的一个项目。前10年,我们会做得更多,原来华立没有成立基金会时也在做。但是成立基金会之后,我们就不一样,更加专业化,更加聚焦地去做这个项目。我们到现在一共资助了5000多名大学生,也会对这些大学生做一个链接和反馈。据调研,我们80%以上资助的大学生,都有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公益,这个是我们比较欣慰的。

 

| “绿色共享·助学行动”活动集锦

 

另外,我在2022年初的时候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我们当时在安徽南陵资助过的学生。他现在已经毕业4年了,是一家律所的律师。他跟我讲,他想要把爱心再回馈社会,每年资助两名大学生。我觉得这个就非常好,这也是我们当时做公益、做这个项目的初心——能够把爱延续下去。

 

“绿色共享·助教”项目是在汪董2017年提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基础上,我们做的。我们去培训乡村的老师,支持乡村小学的素质教育。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云南的项目点。我们当时整个助教团队过去,感受到云南那边的教育跟杭州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有一位云南剑川县沙溪镇中心完小的副校长跟我讲,她教书教了三十几年,都还没有走出过这座大山。当时我真的非常触动。我发现那边的孩子没有像我们这边的孩子那么活泼,比较腼腆,跟他打招呼有可能会逃。而且他们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就是每个人坐在座位上,老师在黑板上讲。虽说硬件都很好,每个学校都有多媒体设备,是70%的老师不会去使用这些设备,还是用传统的教具、板书,他们的课堂就没有那么活跃。

 

| “绿色共享·助教行动”的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

 

后来,通过我们的培训,很多老师感慨“原来上课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我们也发现,那边的孩子会特别喜欢这样新颖的方式,老师能够用这样的方式去尝试授课,让孩子们更加快乐地沉浸在课堂里。5年的时间,我们在9个地区开展了“绿色共享·助教”项目,培训了285所学校的老师,有4000多名乡村老师参加了我们培训,受益的是58000多名学生。

 

这个项目还有一点,我们倡导更多的人来参与。来自社会上的各个教育机构,还有一些学校的老师都来参与我们这个助教项目。我们也想对一些还在创业,还在刚刚起步阶段的教育机构倡导善经济的理念,让他们能够重视向善的教育文化。所以,基金会也是一个大家可以参与的平台。

 

我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唯有向善,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希望我们能够去发掘更多的善经济,去倡导更多的善经济。

 

 

编辑 | 姜仲迪

 

 

- 预告 -

1月19日推出

2023“善经济”思想年礼第五份:

 正泰集团如何让ESG融入企业战略 

 助力共同富裕 

 

欢迎持续关注

【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微信公众号

橙柿互动App

【快公益】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2022发现·善经济”精彩内容

 


 

【回顾2023“善经济”思想年礼系列】

 

 

 

 

 

 

杭基会是由杭州地区致力于推动基金会行业发展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和个人自愿结成的联合型、枢纽型社会团体,是继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后,国内第二个专门针对区域基金会行业的联合性组织。

 

杭基会由杭州市慈善总会、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浙江都快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浙江正泰公益基金会、浙江海亮慈善基金会、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浙江锦江公益基金会、浙江传化慈善基金会、杭州青荷公益基金会、杭州市德信蓝助学基金会、杭州诸商慈善基金会等14家基金会和媒体共同发起。目前有会员71名,包含36家基金会、14家慈善会系统、以及媒体、学界、金融、法律、文艺、企业等领域代表。

 

杭基会的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推动杭州市公益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有关依法成立慈善行业组织的规定,促进基金会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健全基金会行业运作规范,加强对基金会行业的服务,提升基金会行业专业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创建时间:20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