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8个全球善经济案例中的创新理念和务实实践 | 回看“2022发现·善经济”大会满满干货的9小时直播
在杭州西溪湿地的静谧湖边,一场全球创新案例交流在线上进行了9小时不间断火热直播。
2022年12月16日,“2022发现·善经济”大会顺利开展。大会由浙江省民政厅指导,都市快报×橙柿互动和杭州市慈善总会(杭州市慈善联合会)、浙商总会公益慈善事业委员会、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善学文化中心主办,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联合主办,万向信托、绿色浙江、2060Advisory影响力投资咨询协办。
来自杭州、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北、洛杉矶、熊本、牛津等全球18座城市的60多位嘉宾,围绕善经济、善科技、善环境、善艺术、善金融六大主题展开讨论与分享。微软、蚂蚁、华立、正泰、格莱珉银行、腾讯、巴塔哥尼亚、宏碁、华茂等40多家企业和机构的“善经济”创新案例进行了分享,并发布“全球善经济创新案例库”,首批28个案例入选。
什么样的经济是善的?
创新善经济模式有哪些借鉴意义?
什么是善经济呢?“善”就是利他、和合,“经济”就是经世济民。通俗地理解,就是倡导经济行为能够为社会和环境创造出正向结果,商业向善。
“社会创新和商业向善是全球的大势所趋。” 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江宇在大会致辞中说,“企业家需要超越传统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思维,将个人的利益、企业的经营,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中。”
浙商总会公益慈善事业委员会轮值主席、华立集团党委书记肖琪经也提到了浙商在善经济中的思考:“企业做得越大,就会看到社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将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战略有机结合,可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善经济如何融入企业发展呢?哈佛大学文理学院CAMLab特聘学者、《善经济:经济的利他思想与实践》作者、2022发现·善经济联合发起人 何日生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和、保和还有太和来阐释:“中和,我们可以理解为影响力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具,找到一个利与义的平衡;保和则是让商业活动产生正向的效益;最后达到太和,也就是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进一步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内涵。他在演讲中提到,共同富裕包括富裕加上共享,只有实现了高水平的富裕,加上高度的共享,才算实现共同富裕。
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作大会总点评: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价值的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需要公益与商业的融合;发展的大江大河需要波澜壮阔的实践,更需要多元合力的携手并进。
全球善经济创新模式在浙江汇集
将浙江的共富故事带上世界舞台
大会现场,“全球善经济创新案例库”正式发布设立。28个善经济模式作为第一批案例入选其中。都市快报副总编辑、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2022发现·善经济联合发起人姜贤正发布了案例库的四个标准框架,包括价值维度、治理维度、环境维度和社会维度。随着案例的增加、研究的深入,未来“全球善经济创新案例库”的标准将更加细化、可量化。
| 为“全球善经济创新案例库”揭幕
“全球善经济创新模式案例的征集与亮相是一次提炼社会创新经验、形成发展模式和推动创新行动的活动,能够切实助力共同富裕。”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执行院长徐越倩说,作为联合主办方,学院将深度参与“浙江共同富裕案例”的研究,并在未来将成立的中国慈善研究中心中常设案例中心,将更多浙江的善经济案例带上世界舞台。
| 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会长吴伟分享基金会创新实践
“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进来,形成良性互动,落地创新案例,这也是本次大会的初衷。”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会长、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吴伟也分享了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传化慈善基金会、锦江公益基金会等多家浙江基金会在共同富裕中的创新项目。
这些善经济案例究竟是如何设计、如何实践的?我们在此进行一次盘点,请持续关注橙柿互动App和【快公益】微信公众号,完整观点和案例详细解读将陆续发布。
企业家要有思想领导力,要把企业和社会发展、社会生态、社会进步结合在一起,把企业思想落实到地。
——点评人:杨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
案例1 华立集团的“融智+融资”3.0模式
从社会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然后成就了一套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还不知道青蒿素市场未来的时候,华立就支持青蒿素研究,从实验室到非洲市场,他们帮助青蒿素产业化,使欠发达国家的人民只需要花1美元就可以获得1人份的抗疟疾药物,也使四川酉阳10万农民通过种植青蒿增收。现在,华立集团又在共同富裕的探索中寻找新方案。华立集团党委副书记、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韩萍介绍,华立目前在杭州建德柳村、余杭径山村创新实践,从“资金+产业支持”的2.0模式向“融智+融资”的3.0模式转变,帮助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
案例2 蚂蚁集团数据发挥社会创新力量
我们熟悉的蚂蚁森林、蚂蚁庄园等,让许多人养成了在互联网上微公益习惯。让数据发挥社会创新力量、解决社会问题是蚂蚁集团一直在做的事。在他们的努力下,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帮助识别农作物生长情况,让农村金融服务更快捷;住在贵州大山中的留守妇女,可以胜任AI数据标注师、乡镇社工等听起来很酷的工作。“除了帮她们增加稳定收入,她们脸上溢出的自信笑容和自我认同让我感触最深刻。”蚂蚁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晓晶说。
案例3 正泰集团的清洁能源与农光互补
在内蒙古库布奇沙漠上,蓝天下还有另一片“蓝色电力海洋”,这是正泰集团建立的光伏基地。正泰集团有句口号——“让电尽其所能”,从绿色能源、智能电气,到能效方案规划,智慧低碳是他们的核心业务。他们又“让爱尽其所能”,探索出多种“光伏+农林牧渔”扶贫助农模式。在发电的同时,也帮助当地农民增收。正泰集团副总裁、正泰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陈建克说:“共益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义利并举的价值取向正推动商业向善。”
案例4 新湖集团的“保险+期货”公益助农
“心怀善念,善于探索,结缘金融,撬动大爱。”新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叶正猛介绍,新湖期货的“保险+期货”公益助农项目是全国首创。谷贱伤农,这是农业千年难破的困局,公益金融犹如一根杠杆,四两拨千斤地给出了解决这个难题的一种方案:由保险公司与农户或农业企业签订价格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在期货经营机构购买场外期权,期货公司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的业务操作,最终化解风险。如果价格上涨,农民自然丰收;如果遇到价格下跌,农民也能如数得到补贴。
案例5 地球是巴塔哥尼亚唯一的股东
巴塔哥尼亚是美国一个户外运动品牌,中国区负责人曾维刚介绍,今年,他们宣布:“地球现在是我们唯一的股东。” 创始人、83岁亿万富翁伊冯·乔伊纳德(Yvon Chouinard)宣布放弃公司所有权,将股票捐赠给信托基金和非营利组织,所有利润用于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危机。
案例6 熊本县人吉球磨的地方创生
熊本县人吉球磨地区是日本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典型的日本乡村,人口减少导致了一系列发展问题,连电车也很难运营下去,当地的企业和机构联合起来,活化文化遗产,挖掘当地农产品的价值,让人才和游客回流,让乡村重新焕发新生。参与其中的iii株式会社社长金哲说:“地方创生需要外来人、年轻人和敢于挑战常规的人。”
案例7 格莱珉银行的全球复制
在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小额贷款提供给最贫困的人口,尤其是贫困女性。她们获得资金和勇气走出家门创业,组建朋友圈,从而让孩子受益、改变整个家庭。现在格莱珉银行模式已经复制到全球,其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尤努斯基金会秘书长、格莱珉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高战分享说:“即便是最贫困的人口,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发展。”
把善的概念和经济发展模式融为一体,是很大的创新和突破,也是时代的必须。
——点评人:何莉君(中美知名慈善研究者,《影响力投资2.0:理论、实务与案例》主笔)
案例8 牛津大学影响力投资研究
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互助及雇员投资企业研究中心副主任John Hoffmire系统介绍了什么是影响力投资、其价值和衡量方法等,并介绍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盖茨基金会、凯洛格基金会的实践案例。
案例9 禹闳资本影响力图谱和度量
2020年,禹闳资本在杭州(国际)影响力投资大会发布了国内首个影响力投资图谱,近两年,禹闳又有了新进展。禹闳资本创始合伙人唐荣汉介绍,他们已经建立了一套覆盖投资全流程的影响力度量与管理(IMM)体系,让影响力投资更加可衡量。
案例10 TPG亚洲基金可量化标准
在评估和量化上,TPG亚洲基金实践得更早些,他们是全球首批进入中国的国际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TPG亚洲基金董事总经理沈晶在分享中提到,影响力投资的难点在于如何界定影响力投资。TPG制定了一套可量化的标准,并且助力Y Analytics研究机构成立,推动第三方量化评估;同时还建立了IMM的概念,用来帮助评估每一块钱的投资能够产生多大的可量化的社会影响力。
案例11 天府股交中心社会企业板
有了标准之后,还得挖掘好的企业来投资。今年7月,天府股交中心社会企业板正式开板,这是全国股交行业的首创。社会企业认定服务平台CEO夏璇向我们介绍,社会企业板建立了社会经济资源向社会公益资源转化的机制,以一站式服务帮助社会企业成长。
案例12 三一公益基金会科学公益创投
三一公益基金会则关注到了更早期的社会企业发展,他们开发了公益创投的专门业务板块,通过科学公益的理念助力社会企业。三一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沈丹玺说,希望以这样独特的模式来支持高潜力的社会创新项目和影响力创业者。
案例13 星展银行商业向善和社区向善
星展银行集团推广战略传讯部高级副总裁施岚介绍了企业在创造社会影响力方面做出的尝试。来自新加坡的星展银行通过“商业向善”和“社区向善”两个重点领域,持续探索并改善亚洲各地日益紧迫的社会议题和环境议题。从2012年起,星展银行就通过提供资金、能力建设、机构发展、渠道拓展、业务增长等赋能计划来支持社会企业创新发展,迄今已向90多家企业提供了超过1000万新元的奖助金。
企业用科技的手段去科技向善,为社会提供善的正能量的服务也是一个趋势,一定要拥抱趋势,才能使企业基业常青。
——点评人:吕廷杰(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案例14 诚信诺的一盏太阳能灯
你也许想不到,一盏不起眼的太阳能灯,就有可能照亮一个贫困家庭的未来。2007年在印度初见贫民窟的触动,让李霞决心为这些身处无电地区的贫困人口做点事。她创立深圳市诚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在非洲、南亚和南美的发展中国家设计太阳能方案,让当地人能用比煤油灯更便宜的价格用上太阳能灯;通过太阳能媒体,没有知识基础的人,看视频就能学会科学种植、养蜂、做面包以增加收入。诚信诺不仅输出产品,还帮助当地建立生态链,提供就业岗位、技能培训,让每一环的参与者都能获益。有66个国家的680万个家庭因此受益。
案例15 腾讯的科技向善使命
腾讯的科技向善,涉及的领域则更为广泛:大到用遥控矿山车代替人工去做危险的矿产探测,小到用微信支付给弱势人群捐爱心餐获得捐赠反馈,甚至为提升乡村的管理而专门与村民共创一套数字化的村民积分系统。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战略传播负责人傅剑锋说:“履行社会责任这件事,已经融入到腾讯的各个业务发展中。社会价值的创造是公司发展的底座,而做大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可以牵引商业价值。”
案例16 微软的公益火种和助推器
在微软大中华区公益事务总监王岭看来,科技企业要用研发精神,从0到1,做公益的火种和助推器。
案例17 有机数人工智能ESG评级
同样盈利的两家企业,一家耗能多、污染大,一家对环境比较友好,投资人会倾向于哪一家?用ESG的数据评级指标来考量,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有机数执行总裁、联合创始人胡若菡认为,ESG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投资的一种贡献。有机数团队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投资研究,开发出了一套包含企业ESG风险、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物等方面的ESG数据评级方案,希望为机构投资者、资产管理者、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更科学的决策参考。
案例18 从宏碁退休后,施振荣选择助力科技社会企业
从自己一手创办的宏碁集团退休后,施振荣成立了投资公司智融集团,选择了科技跟文化跨领域整合的方向,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推动社会企业。在他看来,自己并没有从社会退休,反而要更专注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贡献更多新的成果。
绿色经济更专注和明确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的经济,它和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善经济在内在机理上有一致性。
——点评人:邓继海(国际绿色协会执行会长)
案例19 万向的“慈善信托+绿色发展”
自2014年起,万向信托从水源保护开始,一直拓展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他们设立善水基金,流转林权地权,规范化、无害化管理竹林、涵养水源,开发乡村旅游和自然游学活动,一下子盘活了余杭3000人村庄的小水源地。2021年在杭州萧山开启的“江河荟·浙江翠”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支持对淡水海洋湖泊生态环境的综合研究,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探索绿色发展与当地居民生存环境改善及提高收入的路径。万向信托总裁王永刚说:“我们通过机制创新,以项目制公司化的组织和运营,保证项目长期稳定,可量化、可累积地不断推进,绝不是短期行为。”
案例20 大爱感恩科技塑料瓶革新改造
线上参会分享的大爱感恩科技总经理兼联合创始人李鼎铭自豪地向观众们介绍了自己的一身行头:“像塑料瓶这样的海洋或陆上废弃物,经过大家的努力,就能够做出我身上所穿的口罩、西装、衬衫、领带等。”这家企业经营不讲投资回报率,关注的是影响力的回报率,通过革新技术,回收改造废弃物,倡导循环利用资源。
案例21 碳阻迹的减碳数据库
你知道吗,双碳背景下,App上打卡记录下的低碳行为和减碳值,背后大多有碳阻迹这家公司的影子。碳阻迹的主要工作,就是让无处不在的碳,既能算得清楚,又能说得明白,让更多人理解“碳”。碳阻迹创始人兼CEO晏路辉也呼吁民众共同参与推动让每个产品都有碳阻迹,倒逼企业去生产更多低碳和对环境友好的产品。他说:“这样,我们社会实现碳中和才真的有希望。”
案例22 把菱角变成“官田乌金”
菱角除了吃肉还能干什么?那颗炭国际有限公司创办人李政宪设计的“官田乌金”项目,用一块小小的“菱壳炭”,打造了“100种炭生活”——菱角取肉,菱壳烧炭,菱壳炭再进一步做成炭包净化空气,回填菱田提升肥力。根据制炭工艺开发出的实验课程,又给当地的青少年提供了科学素材。原先废弃的菱壳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成了当地人的宝贝。
案例23 回收再利用让建材“零碳”
同样是用科技“变废为宝”,在生生绿建材公司董事长冯廷权心目中有一个“建筑零碳”的目标,通过研发新技术,把农业废弃的纤维素和生活废弃的塑胶容器变成环保无毒的建筑材料。冯廷权说,这样的材料可以100%的回收再使用,实现循环永续。
案例24 保护野生象和社区发展两不误
同样关注生物多样性的赵怀东则在西双版纳工作,保护的正是2021年一路“象”北的亚洲象。他成立了专业自然教育机构“山一自然”,用两年时间为国内首家以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自然景区“西双版纳野象谷”规划了系统的自然教育体系。他说:“当我们在做社区发展时,既考虑到当地人的经济创收,也从来没有放弃生态保护,它们是可以同步实现的。”
我觉得传统文化在善艺术的平台上,有了现代的活力,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以被年轻人喜闻乐见地接受,并且传承弘扬下去。
——点评人:苗青(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案例25 5% Design Action的设计师共善圈
看到一辆粉红色的巴士车,你会想到什么?在车边开辟出来的公共空间里,你可以和朋友聊天,喝茶,或者进入巴士里做一个关于健康筛查以排除潜在的乳腺癌风险?这是5% Design Action 社会设计的平台创办人杨振甫设计的一个女性关爱项目“午后的奶察”。一字双关,倡导女性关注自身的健康,愉快地参与健康筛查,就像喝一杯下午茶一样。热爱设计,也深刻关注社会议题。杨振甫说,设计的原则,是用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5% Design Action这家社会企业,希望推动和聚集伙伴,投入5%的时间,带着专业,以一个好的社会设计贡献者的身份,参与到特定的社会议题里,推动形成一个共善的经济圈。
案例26 华茂集团的“大美育”之梦
从做教育产品到办学校,50多年来,华茂教育创始人、华茂教育基金会创始人徐万茂说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教育”。他所认为的教育大概念,最终落脚在艺术上。他把自己的艺术藏品全部捐出建了第一家民间的艺术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他发起举办东钱湖教育论坛,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他在70多岁时,还发起了华茂美堉奖,表彰在美育上有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在他心里,始终有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美育”之梦。
案例27 夏荆山文化艺术基金会传播“真善美”
同样怀着传播“真善美”愿望的还有夏荆山文化艺术基金会。2014年,赵忠杰与佛像绘画艺术大师夏荆山共同创办了夏荆山文化艺术基金会并担任执行长。带着“种下一个种子,把真善美能够扩及出去,能够有良好的循环”这样的愿望,基金会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学术研究,融合夏荆山先生的画作,开办公益画展,公益美术培训和国际研讨交流,传播佛学艺术和中华传统文化。
案例28 起承文化的非遗可持续保护
请持续关注橙柿互动App和【快公益】微信公众号,完整观点和案例详细解读将陆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