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人大会 | 叶正猛:做靠谱的受赠人,要做“章回小说”

 

钱塘江边的冬日,2021中国(杭州)捐赠人大会在云端与捐赠人相聚。

 

捐赠人是什么?捐赠人为什么而捐?如何让捐赠人更好地捐赠?国内外又有哪些创新捐赠工具?未来捐赠人应当获得怎样的尊重?一连串问题首次明确抛出,首次在大会上给予集中回答。你从捐赠人大会上找到答案了吗?一起回顾大会上的精彩内容吧。

 

 “2021中国(杭州)捐赠人大会”系列内容回顾,本期推出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顾问叶正猛连线大会观察的完整版。

 

 

 

 

我多年从事慈善公益,参加过不少论坛。捐赠人大会还是第一次参加。捐赠人大会很有意义。刚才大家的发言,立足高远,视角新颖,案例生动,阐述精到,对于慈善捐赠的进一步开展很有启发作用。

 

对于慈善公益我的基本观点是,以资为本,以智加持。这样把慈善公益做得丰满而立体,精准而高效,持续而深远。这里是三层意思,一是资金、捐款是慈善公益是基础,是前提,是保证。虽然有时可以“没钱也要办好事”,但绝大多数的慈善公益由捐赠来支撑。以资为本,捐赠,是慈善公益的起始,是源头。捐赠人最应受到重视、尊敬、奖掖。二是公益组织作为受赠人,要以智加持,就是以专业运作的智慧为资金增值提效。三是我们希望捐赠尽量经由专业慈善公益专业组织运作,慈善公益组织则尽量不要做左手进、右手出的低能事。我下面谈到的受赠人主要指慈善公益专业组织。

 

我个人,做企业总裁时兼管慈善公益,基本上是捐赠人的角色,当了十几年;2018年我专职担任基金会秘书长,也可以说是受赠人(虽然我们没有筹资的任务)。两方面都做过,体验还是比较真切的。我的发言换个角度,我想从捐赠人的体验,谈谈对受赠人慈善公益组织的想法。

 

我希望受赠人成为好的受赠人,让捐赠人信任、暖心、有持续合作期待的受赠人。国外这块叫做“接受捐赠者的问责”。在英语中,表达问责性的原词是“stewardship”,字典中对这一单词的解释是“小心而负责任地管理托付给某人的东西”(the careful and responsible management of something entrusted to one's care)。这一定义显示了问责性的两层重要含义,一是对有价值的东西负责任,二是这东西并不属于管理者本人,而是一种“信托代管”的关系。也就是说,问责性是代表其他人负责管理有价值的东西,慈善公益组织是捐赠者的“受托人”。

 

我的话有点调侃,好的、靠谱的受赠人,应该要做“章回小说”。章,有章法,就是高质量运作捐款;回,有回应,对捐赠人做好一系列回应工作。

 

一、“章”,有章法。捐赠人之所以捐款给慈善公益组织运作,是看好你能夠提升。“出钱”之后需要“出智”、“出力”。我提出的做增值提效的第三次分配,就是这个意思。慈善公益组织要做到有章法,要给予加持。怎么加持?要通过运作,使善款加持组织之劳、智慧之力、整合之效、创新之功、科技之能……

 

组织之劳,就是发挥组织的作用,从项目策划到实施,付出辛勤劳动;智慧之力,就是充分发挥慈善公益项目运作的能力、运用丰富的经验,打造项目;整合之效,就是在资金之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项目增加能量;创新之功,就是想法设法,探寻创新途径,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找到更多新钥匙;科技之能,采用更多能融合到公益项目的科技,拓展公益发展路径,包括金融科技、互联网等新科技,辟出新蹊径。加持就是行业赋能,十分符合劳动价值论。通过公益界人士创造性劳动,提升善款价值和效能。

 

二、“回”,有回应。与捐赠人的关系处理如何,是捐赠有效和持续的关键。而回应工作是关系处理的重要环节。回应是关系学的重要学问。网上看到文章说“看人是否靠谱,闭合思维是关键”,“所谓靠谱的人,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而慈善公益中的回应,我认为要求更高,是贯穿全过程、体现全方位的回应。

 

一是回复。捐赠合同生效,捐款的收悉、确认,及后续相关事宜,都要及时回复。这是最起码的。但也有慈善公益组织,钱到手了就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二是回敬。向捐赠人表敬、致敬。这方面方法、形式很多,要持续向捐赠人表达感谢和问候。最主要的,内心要有敬重的意识,自始至终想到捐赠人是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有家企业说有一年一次性捐赠大几千万,对方在人民大会堂里边举行捐赠仪式,很隆重的,董事长也去参加,但主席台上挤了十几个人,部委的小处长都坐上去,捐赠人本应作为主角没有安排。另一家企业捐赠几百万,项目搞启动仪式,老总大老远赶去,他们搞了五个人在上面摸球亮灯,而作为捐赠人代表的总裁只能在下面看热闹。估计他们也不会计较,但感觉事情做得有点喧宾夺主。其实,此刻大幕启动,捐赠人才是男(女)一号,应该被聚光造型,而不能视作路人甲。 

 

三是回音,客气点叫回禀。整个执行、落实过程要向捐赠人报告,包括财务支出、项目进度、社会影响、工作效果、项目结案等等,都要向捐赠人报告。有回音、有着落、有交代。现在,即使互联网捐款,也有这个问题。同是筹资项目,差异还是很大。例如有的捐款以后,设置在微信提醒上,定期报告项目进展,虽然捐款不大,但很受重视,很暖心。有的捐好以后就没了下文。如果下次还有发起网上捐款,我想大家会选择前者。

 

四是回请。项目进行过程,重要节点应该回请捐赠人,一叫参与,参与项目中去,共同出谋划策;二叫参加,重要活动、重大安排,邀请捐赠人参加。这样捐赠人角色悄悄转换、使命感无形增强,融合度就大大提高。说个趣话,那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说“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到四十五回海棠社请王熙凤做“监社御史”,一期筹款五十两银子;到五十回开展大型活动了,“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捐赠人”王熙凤不会做诗的,也欣然参加,为联诗起了头,有名的一句“一夜北风紧”众人说,这句虽粗,正是会作诗的起法(现代红学家王朝闻为五个字写了一万字评论)。“捐赠人”此刻很得体,很得意,也很得趣。这是章回小说,曹雪芹精心安排,通过三回,闭环了。对我们有所启示。

 

五是回报。这次大会前征求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捐赠人要不要回报。大家先不惊讶,我明确说,要!分两方面说,首先,我认为许许多多捐赠人之所以捐赠,行慈善,做公益,都是有情怀的,是出于爱心。不像外界理解的,做公益慈善非得有个“动机”,而是出于善良的“动因”。所以,对这部分捐赠人,需要回报。你把捐款使用好,把公益项目做好,做到“有效”,即效率、效能、效益都好。这就是最大的回报。捐赠人需要也期待这份“回报”。另一方面,慈善动因的多元化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要肯定的是,无论慈善主体是出于哪一种理念而发生的捐赠行为,只有把握住应有的底线,其实都在客观上帮助了弱势群体,客观上有益于社会。因此,捐赠人一些合理的合作要求(一般写入捐赠协议),包括冠名方面、宣传方面、品牌方面、荣誉方面,等等,受赠人可以满足的应该给予“回报”。还有捐赠人所没有要求的,受赠人也要主动考虑、策划。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但社会弘扬正气,需要宣传雷锋。这是辩证法。

 

可能还有其它 “回”什么的,总之要形成闭合系统,有回应才有回味。

 

受赠人,只有做好“章回小说”,才能赢得捐赠人的信任和期待。捐赠人在受赠人选择上,应该先考察对方,会不会做“章回小说”。

 

- 未完待续 -

 

欢迎持续关注【捐赠人】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捐赠人大会的精彩内容

 

创建时间: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