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公益时代,怎么让公益行为可记录、可分享、可激励呢?| 会员思享会首站走进阿里巴巴
去年8月,浙江锦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吴悦借助一款运动App,组织锦江集团的员工开展捐步筹款的公益活动。可是,运动App只能记录步数、距离和运动时长,必须换算成一定数量的公益金才能开展下一步的捐赠。14000多名员工的运动数据统计下来,让基金会的伙伴头疼不已。有没有方法,既能激励员工参与公益,又能做好员工公益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呢?
同样头疼的还有浙江九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黄晖。上个月,九阳集团在准备企业ESG报告的材料,其中有一项是要提供企业员工的志愿者数量和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公益时要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认定?怎么让公益行为可记录、可分享、可激励呢?
这样的问题,其实也是不少企业基金会的共性问题。4月29日,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杭基会”)发起了“会员思享会”活动,首站参访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看看阿里的“公益时”体系和“人人3小时”平台是如何运作的。杭基会的20多位会员代表,围绕“共创社会价值 共建开放平台”展开交流与讨论,吴悦和黄晖的困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杭基会会员代表参观阿里巴巴集团展厅
- 什么是 “人人3小时”公益平台? -
“公益时”可以做什么?
“人人3小时”公益平台是一个涵盖了“志愿服务、公益捐款、互联网公益、善因购买、行为公益、公益传播、环保公益和无偿献血”八大类公益场景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在这里,个人或机构都可以发起和参与公益项目,平台会记录下参与者的公益行为并换算成公益时,公益时可累积,还可置换免费权益。目前“人人3小时”平台已经拥有近1亿的注册用户, 入驻了4000多家公益机构。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公众参与项目总监宋阳介绍说:“2019年,阿里巴巴发布了国内首个公益时标准,在线上种树、捐步、捐款,在线下参与献血,都可以换算成公益时,在平台上置换志愿者保险、免费健康体检、落户积分等权益。”
针对不同类型的基金会,“人人3小时”平台也提供了灵活的合作方式:
对于公募基金会来说,捐赠人可以在平台上以丰富有趣的形式为基金会项目捐款,同时又能收获公益时,可兑换丰富的权益福利。这对引导公众捐赠,有一定的帮助。
而企业出资成立的基金会,往往承担着发动员工公益、打造企业公益文化的任务。可以通过“公益时”来衡量员工参与公益的情况,也更方便企业面向社会介绍员工公益的整体价值。
其他类型的基金会,在平台上也可以找到合适的项目接入点,开展项目的联合策划。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公众参与项目总监宋阳分享中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郑玥说:“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发展方向围绕着‘平台化、科技化、品牌化、全球化’四个关键词。‘人人3小时’公益平台将着重在‘平台化、科技化和品牌化’三个方向做升级,希望最终能让这个平台真正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活动现场,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杭基会将把《公益时评定准则》视为团体标准,未来双方将共同宣传推广《公益时评定准则》,拓展浙江省尤其是杭州市的“公益时”社会化权益,共同推动“人人3小时”公益平台与在杭基会的各项合作。
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会长吴伟(左)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郑玥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会长说
吴伟(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会长、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杭基会今年整体的方向就是想要做出自己的特色,突出三个关键词:温暖、力量、方向。首先打造一个温暖、有文化底蕴的机构,第二要服务好会员,第三就是汇聚我们所有会员的力量,共同做一些事。未来“人人3小时”公益平台可以和杭基会平台上的很多基金会合作。
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做唇腭裂救助项目做了30多年,做志愿者服务工作也做了30多年,也开发了自己的志愿者招募和管理系统。如果和“人人3小时”公益平台合作,我们的志愿者和专家,如何进入到这个系统中来?还有一些提供远程服务的专业志愿者,如何测算他们的公益时?这些问题,也还有优化的空间。
而平台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多去宣传,内部打通,外部来呼应,借助公益领域更有影响力的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让公募基金会背后的社会组织尽快参与进来。平台内部的设计增加互动性、可玩性,做快乐公益,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姜贤正(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都市快报副总编辑)
“人人3小时”公益平台通过技术把善行量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是科技向善的体现。科技是一种能力,如何向善是一种选择。公益时就像是公益的货币,一开始在整个社会推开确实有一定难度,需要从基金会层面,从社会组织层面,尤其从公司、企业的角度去做这件事情,需要大家一起来参与。公益跟企业员工、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甚至利益相关方都是可以链接起来的。但是我们如何从最基本的做起,企业内部应该如何去实行?阿里的经验可以作为其他企业的参考,以后是否可以做成一个可操作的指南?
另外,公益时能不能和捐赠人相结合?8大应用场景中就有捐赠人的概念,很多基金会背后就是捐赠人。杭基会想要做一个全社会的捐赠人大会,捐多捐少都是捐赠人,但现在对于捐赠人没有很好的服务,没有对捐赠人的尊重,没有很好的衡量工具。所以我觉得捐赠人大会可以和“人人3小时”公益平台有个很好的结合。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作为“会员思享会”走访的第一站,我们希望在交流之外,能促成更多实质性的内容落地。未来,杭基金还将针对不同的基金会量身打造议题,开展以解决问题、对接资源、了解交流为目的“会员思享会”活动。
会员观点
吴悦(浙江锦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听完“人人3小时”公益平台的介绍,我就很感慨,如果早点知道平台上有“益起来”这个捐步工具,去年我们就不用做这么多的数据统计工作了。5月我们正在策划另一场员工公益活动,希望能和“人人3小时”平台有更多的合作。
黄晖(浙江九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
我曾在企业中做过调研,发现员工对参与公益有很大的需求,但是企业自有的公益项目不能完全匹配这个需求。我们希望有一个平台能让不同年龄层的员工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公益项目,并参与进去。此次杭基会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合作,杭基会的会员们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人人3小时”平台提供更广泛的可置换的权益。
姚慧(海亮集团党委副书记、浙江海亮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走进阿里,才真正理解了“人人3小时”公益的内容。海亮集团的公益项目主要聚焦教育和自闭症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关怀。如果和“人人3小时”开展平台合作,如何把企业基金会的项目融合进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郑玥回应:“人人3小时”平台最大的价值是链接多方资源。现有的八大公益场景理论上可以覆盖80%的企业公益项目。剩下20%的企业特色公益项目,可以作为一种员工激励的产品。比如,全年最优秀的志愿者,有机会参与企业自己的特色公益项目,并做传播,能够起不错的效果。
杜敏华(浙江正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正泰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有3万多名员工,我在思考的是,如何通过顶层设计、高层带动,让公益元素深植到企业文化中,继而发动上下游产业链中的20多万人参与到公益行动中来。企业文化建设能不能和“公益时”体系结合起来?
郑玥回应:公益是组织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公益文化贯穿始终。阿里巴巴集团在新员工培训中专门开设了探寻阿里“3小时”文化的课程,同时对中高层管理人员也有参与公益的要求。阿里巴巴集团的核心合伙人都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或者在基金会担任理事。
姜柳青(杭州市德信蓝助学基金会秘书长)
德信集团有好的项目,阿里有好的平台,但我们在招募员工和业主参与公益活动的时候,并不容易推进。如何才能更好地带动身边人来参与公益?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办公程序,两个平台如何对接,这也是一个要思考的问题。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专家吴菊萍回应:去年我们在员工招募中加入了公益时的考评内容,希望找到认同阿里文化,气味相投的人。如果有更多企业认同“公益时”体系,并应用到招聘中去,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求职的年轻人是一种很好的引导作用。
王剑平(杭州青荷基金会理事长)
目前很多政府部门都开发了自己的志愿服务和公益平台,和“人人3小时”平台比起来,有同质化的趋势,有没有可能我们把平台做得更开放一些,平台打通、互认,避免资源浪费。
高娅(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
希望“人人3小时”公益平台在倡导残健融合和无障碍环境建设上多做一些尝试。一方面是在平台上展现更多类型的助残和残健融合的项目,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身心障碍人士;另一方面,也为有意愿参与公益事业的身心障碍人士提供平等做公益的机会。
宋阳回应:“人人3小时”正在联合阿里体育,开发一款AI健身的公益产品,残障人士可以用手机捕捉运动轨迹,记录和捐赠运动量,换算公益时,做运动公益也无障碍。残障人士也可以从原来的受益者,变成帮助别人的人。
俞熙娜(西湖教育基金会秘书长)
2018年,西湖大学组织博士生们开展了支教项目,效果却并不理想。博士生如果讲得比较专业。小一点的学生就不太懂。另一方面,博士生们都有科研任务在身,支教的时间也很难保证。我们希望做一个《新·十万个为什么?》,邀请西湖大学的博士生和博导,每人讲清楚一个概念,更新孩子们的知识体系。能不能和“人人3小时”平台共同研发项目?
郑玥回应:像支教等一些传统的志愿服务项目,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比较多。现在可以借助技术的手段,做更加“轻量化”的设计,发动公众参与。比如,我们曾经通过互联网做远程支教,科学家通过钉钉App给山区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科学生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支付宝的“答答星球”有“益起答”的板块,相对比较匹配问答项目的模式,可以考虑精准接入。
胡景行(杭州市民政局慈善事业促进处主任科员)
我是“人人3小时”平台的深度用户,希望“人人3小时”公益平台以杭基会为纽带,向企业、基金会做更多的推广,也希望未来有更多活动让杭基会的会员进行资源的链接、共享,更希望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可以通过技术来提高产品力,重塑传统公益慈善的业态,公益慈善行业也可以数字化改革、“三化融合”,做到数字公益化、公益数字化、城市公益化,吸引社会各界来参与慈善事业。
张健(北京德恒(杭州)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
律师是公益慈善很重要的个体参与者,律师也是公益慈善生态圈中很重要的一个群体。我也在思考公益+法律,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希望将法律的力量也注入到向善的力量中去,尽快能找到切入点和落脚点。
- END -
文字、摄影 丨 姜仲迪、江芝仪
排版 丨 江芝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