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安,捐赠人 | 捐赠人大会第一讲,来自斯坦福的最新研究!
春安,捐赠人!
在三月末的西溪湿地,2021捐赠人大会第一讲启动了,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的部分会员伙伴们又一次聚在一起,聚焦“捐赠人”话题,放眼全球,落到实处。
过去一年里,我们经历了新冠疫情、脱贫攻坚收官;未来,我们还将迎来乡村振兴、碳中和等各种挑战。对于基金会来说,捐赠人很重要,因此了解捐赠人动机、明晓捐赠人想法、做好捐赠人服务,是基金会向前进的基石和动力。
陈小德(省民政事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省民政厅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处处长)
截至2020年底,浙江省共有基金会812家,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三,近十年年均增长率约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每百万人拥有基金会数量超过全国每百万人拥有基金会数量1倍多。
2020年12月,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应运而生,将杭州的基金会力量拧成一股绳,交流互通,共同成长。
浙江省民政事业发展促进会是一家致力于推动我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组织,目前也正在积极筹备成立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事业专业委员会,未来,我们希望这个专业委员会和杭基会一起,努力推动浙江公益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期盼浙江省民政事业发展促进会和杭基会能够迸发更多创新活力,让越来越多高效、透明、可持续的公益项目和理念在浙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全国公益慈善界的标杆,为助力社会治理做出应有贡献。
姜贤正(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都市快报副总编)
2019年3月31日,我们召开了首届影响力投资大会,撬动资本的力量行善,这是一个垂直的领域。而捐赠人大会是一个大众的会,人人都是捐赠人。
我们要像一善待投资人一样,善待我们的捐赠人。我们希望捐赠人大会是一个社会力量为主导推动的大会,关注捐赠人本身。
希望有机会,能让每一个基金会带着自己的一个捐赠人来参与这样的分享交流会,可以听到更多捐赠人的声音;到浙江更多城市去分享交流,分享更多国外在捐赠人领域的研究动态。
希望我们可以打破原先固有的经验和思维。此次活动开了一扇窗,我们探出窗口,看到更广阔的空间,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来看待问题。
以杭基会为平台,捐赠人大会将为中国目前的捐赠人做出画像,做好捐赠人研究,目的不仅仅是维护好自己的捐赠人,更是要唤醒大多数沉睡着的捐赠人。更多人觉醒过来,关注到社会议题、参与到社会议题,这其中蕴含的能量是无限大的。
KEYNOTE SPEAKER
斯坦福慈善与社会创新中心有效慈善学习实验室主任
有效慈善家们希望给志同道合的组织提供有意义的、可持续的帮助。
首先,有效慈善家做事细致,考虑全面。他们愿意完全参与到做决定的过程中,也会对合作的组织和相关问题做好功课;
第二,他们的捐赠基于清楚表述的个人价值观和有清晰关注点的目标;
第三,他们已经做好长期帮助组织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准备,而且他们的捐赠大多数是非限定捐赠;
第四,他们持有一种起步者谦逊的心态,愿意向他人学习,包括他们的同龄人、专家、非营利组织领导者,他们和受助人共同学习和成长;
最后,他们会进行相关研究和尽职调查,但最终会对受助人充分信任。他们不会过度关注一个组织如何花费捐赠的每一分钱,相反他们会想知道这个组织有没有把钱投入到他们关心的事情上。
2020年,我们为捐赠人准备的两大资源之一,就是《有效慈善指南》。这份指南的目标群体,是那些财富正在增长、对慈善更有思考的“新捐赠人”。这本书是简单易读且全面的战略慈善概述,对于想要自己发展慈善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材料。
《有效慈善指南》包含十二个章节,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制定你的捐赠计划”。包含“发现你的关注点”、“发动家庭参与”、“了解慈善的其他方式”、“基本的捐赠工具”、“社会问题的发现、成因和解决方法”,以及“变革理论”。
指南的第二部分主要讲“如何实施你的计划”,从“查找有效慈善组织的策略”开始讲,手把手教捐赠人“如何调查和评估慈善组织”、“如何与慈善组织互动交往”、“如何规划捐赠”、“如何和他人合作参与慈善事业”,最后,会对慈善事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影响力投资,进行概述和梳理。
几年前一个美国信托的报告指出,作为资金管理策略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资产顾问会屡次和客户们提及“慈善”,一半以上的客户认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资产顾问对于慈善实践与捐赠工具的见解越来越深入,同时更加致力于提高他们的慈善专业度。
在斯坦福,我们创造性地思考,如何帮助资产顾问和捐赠人,填补知识空缺,让他们从捐赠中获得更高的愉悦度、满意度与清晰度。
我们知道捐赠人希望以智慧的方式发挥其影响力,并合理有效地使用他们的善款。我们从很多资产顾问那边了解到,他们很愿意和客户们谈“减税”,但一旦涉及到“慈善实操”,就会感觉混乱,觉得有风险,很难和客户进行更实质性和深入的对话。资产顾问们希望能从可靠的渠道获得一个实用、研究驱动型且易于使用的框架。
因此,我们开发了《慈善工具包》,一共有六个单元,包含了易用的模拟练习和活动手册。里面也有很多图示,用来比较不同捐赠工具的优缺点,同时也把很多重要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以便读者参考。
个人在美国可以选择四种主要捐赠工具:大多数捐赠人只需写一张支票或使用他们的信用卡捐赠现金;捐赠人建议基金(DAF)是第二种,也是美国增长最快的一种慈善捐赠工具;第三种方式是家族基金会,需要相当多的文书工作和行政负担,不过对于涉及多代人的遗产计划来说,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后,有限责任公司(LLC)是美国许多超级富豪捐赠人追求的较新的捐赠工具之一。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个方式可能更具有挑战性,而且实际上没有任何税收减免,但它被允许向个人或政治团体以及传统的非营利组织捐款。所以很多十分精明的捐赠人同时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捐赠人建议基金(DAF),以实现其慈善目的。
DAF其实在3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在过去的四五年中,DAF帐户的数量在美国增长了两倍多。它本质是一个拥有税收优惠的慈善账户。捐赠人投入了资金,获得了减税,然后这些钱就会被投资,直到他们决定好将钱捐给哪个慈善机构。持有升值股票的捐赠人是最适合开设DAF账户的。
同时DAF也饱受争议。相关立法已经出台,但到目前尚未实施。其中一个批评意见是,尽管捐赠人在向DAF捐款后立即获得了税收减免,但是具体捐赠期限不明确,如果长时间拖延会导致慈善组织无法立即使用这些资金。另一个批评意见是,通过DAF进行的捐赠可以是匿名的,只有其中一部分DAF发起人被列为捐赠人。
DAF这个工具越来越受捐赠人的欢迎。2020年2月到10月,我们采访了75位旧金山湾区捐赠人,大多数都将DAF作为主要捐赠工具。过去,富人可能会选择家族基金会,但现在慈善顾问更多地会推荐使用DAF:
第一,与家族基金会相比,DAF需要的文书工作更少,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极大的税收优势,并且可以达成许多与基金会相同的目标。
第二,精通财务的捐赠人可以很好地适应DAF,并认为它是一种很有效的工具,DAF也仅适用于捐款水平很高的人或想主要捐赠增值股票的人。
最后,当DAF持有人选择匿名时,非营利组织领导人通常会花很多时间来试图弄清楚捐赠人的身份,这实际上阻碍了他们与捐赠人建立关系。
主持人:吴莹(斯坦福慈善与社会创新中心中国项目负责人)
这次演讲的目的是帮助中国捐赠人或密切接触捐赠人工作的人了解究竟什么是有效慈善,如何利用和获取有效资源。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新的启发,来发展你自己在中国的项目规划和道路。
斯坦福慈善与社会创新中心中国项目创立于2012 年,旨在服务和联结关注中国社会影响力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该项目是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的固定项目,我们每年会举办关于探索慈善和社会创新的研讨会。
斯坦福慈善与社会创新中心还开展聚焦中国的研究,接待以中国为研究重心的博士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并在斯坦福为中国的慈善家、基金会和非营利组织领导人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我们还与当地合作伙伴合作,制作了《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本。
对话人:贾西津(清华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
在中国,我们发现,大家会思考我的企业如何从慈善中获益。在中国很多人做慈善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自己的家族,他们会想如何建设他们的家乡,和当地建立良好的关系。很少有人意识到慈善可以助力需要创新的领域,改善社会问题。
在中国,我们也不常遇到捐赠人愿意长期投入到慈善事业,因为我认为大多数中国捐赠人希望得到较快的回报和反馈,想要快速地看到成果。由此可以得出,中国捐赠人更偏爱短期慈善项目,而不会有长期规划。
设想如果一个有钱人可以把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结合起来,那么公共价值就变成了他们自己需求的一部分。这样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财富其实是用来实现公共价值的工具;相反,如果他们的心里没有很明显对公共价值的关心,可能对“财富”的看法只在于如何积累更多的财富。
拥有财富,同时还能培养公共意识、价值观,那么就会有更多人愿意长期加入到公益事业里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分析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捐赠的结构,60%-70%来源于个体捐赠,少数来自于企业捐赠。我们大量的个体捐赠来自互联网捐赠平台。但是互联网捐赠平台不够开放,基金会没有办法拿到捐赠人信息,没有办法分析捐赠人的数据。
希望能有自己的捐赠工具。在尊重捐赠人意愿的基础上,分析捐赠人的动机、心理,对前端的项目可以有所引导。但是我们现在做不到。希望我们关注捐赠人议题的时候,能有工具辅助。
企业作为捐赠人,也可以赋能公益机构,让机构变得更好。比如九阳加入“希望厨房”项目后,除了捐赠,还对项目进行了专业的项目品牌、SOP(标准操作程序)、品牌影响力、商标管理等的提升和改善,驱动了基金会内部的管理和品牌塑造。
企业捐赠人看中捐赠的项目和企业的价值观的契合度,契合度高的才会有持续性。选择基金会是对基金会能力的认可,不代表一开始就完全认可项目的设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打磨优化。
捐赠人捐款的时候,可能真的而没有想这么多。看到有困难的孩子,可能就是单纯朴素的情感被触动了。我分析2020年青荷基金会个人捐款占比增长原因,疫情触动了大家参与公益的心理,就像汶川地震捐款一样。
面对企业捐赠,也要充分尊重捐赠人的意愿,最终达到共赢的目标。我们也拒绝过很多找上门来的企业,他们不是有心参与公益,只是想戴公益的帽子,这样的企业,还是要审慎辨别。
中国人讲究传承,把自己的财务地位一切都给孩子。而我听美国一些富裕的朋友说,他们不愿意把财富像一座大山一样压给孩子,这样会把他们压垮的,孩子不能躺在金山上不奋斗。
正泰公益基金会成立之初真的没有特别的目的,只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即可。南总(南存辉)说:“你们先做,如果项目好,我个人追加捐赠。”大企业家都是出于一份善心来成立基金会,运营中还是要和企业的发展有比较高的契合度。
希望杭基会要研究一下捐赠人的诉求。如何尊重捐赠人的感受,做好捐赠人服务和反馈的工作,这是一个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
敦和关注行业中很需要提升、很需要钱,但又不是捐赠人首要捐赠意愿的项目,并考虑支持这个类型的项目。比如为社会组织提供非限定资金支持,提供社会组织传播岗位的培育和支持。
捐赠是一个合作完成的过程。捐赠人参与到公共事务时,需要多样的社会力量来共同支持。在做项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政策支持、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再来做综合推动。
做好捐赠人维护很重要,要对大额捐赠人、长期捐赠人有深度的对话和了解,了解他们背后的关系,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比如,敦和的理事会和秘书处如何有互动式的治理方式?决策之外,理事会的成员如何参与到项目执行中去?家族成员、背后的公司如何参与到项目中来?关注理事会成员的下一代/接班人如何考虑,如何参与项目?
敦和从关注受益人开始,到关注公益人的成长,再到让公众感受到公益的价值。现在是一个好的倡导公众捐赠的契机,国内目前还在政策推动的阶段。从斯坦福的分享中看到,美国研究到教育到工具包的开发都让人震撼,中国的捐赠人研究如何?这是需要研究和关注的。
去年抗疫期间,大多数捐赠是导向物资的,如何做到有效的捐赠?机构可以触达的最短半径是自己的捐赠人,面对社会公众的时候,针对社会议题可以有更多的倡导和推动。同时,也希望有技术和手段的革新可以助力捐赠。
我对分享中的教育议题印象深刻,包括对捐赠人教育和对基金会的教育两方面。
我也有一个诉求,公益机构的责任是帮助捐赠人的善心真正对接到需要的地方。希望提升教育和引导捐赠人的能力,希望通过杭基会平台学习和提升这种能力。
浙善文化在形成和成长,杭基会平台汇聚了有共同理想的人在一起。听课之后,我感觉到中美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做慈善的差距很大。
丽水市关心下一代助学基金会是政府牵头的教育基金会,资金有很多都来源于政府。我也感受到一些值得改进的空间:比如政策导向还不够明确,推动慈善公益的力度还不够有效,要更加重视公益慈善作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途径和手段;政府和民间力量的融合要更加强,去充分激发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从自身机构的角度出发,绿色共享既拥有捐赠人的身份,同时,也在自身项目中接触到更多捐赠人。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当下迫切需要改变的是“捐赠人”群体的理念;推动捐赠人包括潜在捐赠人,从更注重捐赠行为的传统1.0版,转变为更注重捐赠人价值观、有效慈善等的2.0版;推动改变的主要力量,就是像杭基会这样的平台型组织。
有这么多深耕不同领域的基金会伙伴,还有从丽水、宁波赶来参会的会员单位,共同聚集在这个讨论的场域里,让我有机会了解到大家的工作方向、思考方式和格局,是非常难得的交流机会。我对杭基会后续的活动很感兴趣。
我们的基金会做助学项目,资金来源以理事的捐赠为主。如果能利用这些捐赠工具包,勾勒出清晰的捐赠人画像,对我们未来拓展捐赠的路径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希望找到更多同路人,来帮助有困难的大学生。
我们基金会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尝试把捐赠人具象化,寻找触及这些捐赠人的路径和方法。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工具化、流程化的捐赠人材料包,可以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在捐赠人开发和维护上都有指导意义。不过要综合考虑中美两国在政策、法律和人文环境上的差异,有选择地应用。未来也可以有一些设计,通过寻访的形式,找到接地气的机构和项目,和捐赠人充分沟通交流,应该很有意思。
我们非常关注“捐赠人”这个主题,这也正是基金会当下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做好事”,更要关注“人”。这个“人”,就包括了捐赠人群体。安基金一直在探索着与我们的捐赠人保持更可持续、更紧密联系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春安”是第一讲,我们还期待着后续开讲。
我2020年11月才到诸商慈善基金会工作,涉足公益慈善领域时间也不长,所以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捐赠人大会第一讲,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拓展视野的学习。诸商慈善不是公募基金会,我们的捐赠人相对明确。那么,如何更好地服务这些企业家捐赠人,除了做好项目以外,还有更多更系统的方面。
杭州德信蓝助学基金会理事长
捐赠人大会第一讲的讨论让我们看到了中美捐赠文化的不同,也了解了许多优秀基金会的做法和想法。杭基会是一个很开放的平台,里面可以互通的资源非常多,期待今后还能有更多高质量的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之外,还可以促进彼此合作。
杭基会正在筹备的捐赠人大会,给了更多人一个看见捐赠背后意愿的机会。其实这是万向的慈善信托一直在做的事,挖掘捐赠人背后的想法和动机,就是关注到了冰山下面的那部分,比如对待财富的观念、捐赠的意愿和个人努力,这些都是动人的故事,我相信这些故事也能触发更多人成为捐赠人,这样慈善文化才能形成。
文字统筹:李烨池
采访记录:姜仲迪、王锦、王矫
演讲翻译:周玥、丁适于
演讲整理:吕萌
视频制作:丁适于
摄影:江芝仪
排版:李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