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人大会 | 何日生:从三个层面理解捐赠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即心灵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

 

 

钱塘江边的冬日,2021中国(杭州)捐赠人大会在云端与捐赠人相聚。

 

捐赠人是什么?捐赠人为什么而捐?如何让捐赠人更好地捐赠?国内外又有哪些创新捐赠工具?未来捐赠人应当获得怎样的尊重?一连串问题首次明确抛出,首次在大会上给予集中回答。你从捐赠人大会上找到答案了吗?一起回顾大会上的精彩内容吧。

 

 “2021中国(杭州)捐赠人大会”系列内容回顾,本期推出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特聘教授何日生在大会上的主旨演讲。

 

 

 

 

非常荣幸参加2021中国(杭州)捐赠人大会,感恩大会的筹备人姜贤正先生给我这份殊荣出席这次盛会。我来谈一谈捐赠的历史跟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都以“布施捐赠”作为一个人很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品格典范。

 

春秋末期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的宰相,他是一位很成功的政客,同时也是一位大商贾。越国消灭吴国之后,范蠡选择功成身退,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他拥有财富,却不被金钱捆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拥有巨富,都丝毫不以为意。

 

所以,真正的富人是“富有天下无怨财,布施天下不病贫”。富有全天下的财富,没有人因此而责难你,这表示是以德以善致富。把财物布施给天下人,而不用担忧自己会贫穷,这是一种真正生命的价值和品格,这就是利他。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捐赠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需要从三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是获得心灵的资本,然后到达社会资本,最后落实为经济资本。

   

 

1
心灵资本 慈悲利他

 

心灵资本,其重要的核心概念就是慈悲利他。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每一个人看到别人受苦,总是会有不舍之心,想要帮助他。孔子也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只是看到受苦的人,我们能帮助他;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希望别人同样拥有。所以恻隐之心是慈悲,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利他的精神。

 

“慈悲利他”就是捐赠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心灵素养。

 

我所处的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55年前从台湾花莲开始,创办人证严法师要跟随她的30位家庭主妇每天捐5毛钱,要她们每天买菜前先省下五毛钱投到竹筒里,每一个月就能有十五元去帮助贫困之人。善心从一小步做起。救济不是富有的人才能做,每一个人都能扩大善与爱,就能集结无比的能量,帮助社会苦难人脱离贫困境地。

 

慈济把这时期称为“竹筒岁月”。当时有人说:“法师,我一次给足一个月的捐款金十五元,不用每天投钱。”但证严法师总是说,每一天捐五毛钱,每一天都能发善心,“募善心”比募款重要

 

这就是“捐赠布施”重要的意义,它不只是一次善行,它不只是一种给予,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生活的习惯。利于他人,成为生命的核心,成为生活的习惯,那就是真正的善。

 

在布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如何在给予他人中得到内心最大的欢喜。

 

“心灵资本”的核心是慈悲利他,最重要的就是,养成一种付出无所求的心态。有所求,去计较我给予你了你却没有给予我,就会苦,这种对价关系是商业法则,不是布施的原则。“捐赠布施”所追寻的首先是心灵资本,套用慈济创办人证严法师所说的就是“付出,还要感恩”。

 

 

2
社会资本  无私和合

 

社会资本,如何让慈悲利他“社会化”,那就必须要无私、要和合。任何好的公共议题,如果解决方案本身是以私心出发的,都会变得难以实行。

 

真正推动社会变革、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的人,一定要有无私的心。用无私的心才能够感召、激活、聚集群体的智慧,“惟以天下之至诚,能参天地之化育”,天地都被你的至诚和无私感动,何况是你身边的人。

 

“社会资本”就是以一个议题、一个理念、一个价值,号召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来创造价值或解决问题。这是社会资本的本质,它是一种人际的连接,这种连接靠什么?不是靠利益,而是靠价值信念,靠无私的心。

 

当然任何一个事情的成就总是要不同的人进来参与,有不同的做事方法,不同的习气、不同的观点,这个时候“和合”就变得非常的重要。所以把慈悲利他的“心灵资本”转成“社会资本”,即从精神力量到实际行动,就必须“无私”、“和合”。

 

谈到心灵资本到社会资本再到经济资本的转化,我常常会提到一位印尼华人企业家的故事。印尼金光集团农业食品部总裁黄荣年,是印尼前三大的企业家之一。

 

 何日生(右)采访印尼金光集团农业食品部总裁黄荣年(左)

 

在撰写《善经济》的企业案例时我拜访了他,他在经营企业的同时也积极投入慈善,一开始是他自己作为慈济志工投入,而后逐渐号召他的员工共同来参加慈善物资发放。在过去20年当中,总共发放的户数超过600万户,每一次发放他都会亲自扛着米跟几千位员工共同投入,风雨无阻,这些印尼员工看着华人老板,扛着米牵着老人的手布施、给予,都非常感动。

 

黄荣年先生进一步把这些心灵故事构化、组织化。他开始在企业里推动“善”这个概念,先是引导员工能够布施——给员工加薪后,鼓励员工拿出一部分来捐赠慈善,然后进一步培养这些员工成为慈善机构的志愿者。

 

在过去几年当中,他所培育的员工以及员工家属的志工,人数已经超过200万人。他的企业经营的农田面积大概有新加坡70倍大,每一个农场就是一个慈善的场域,方圆5公里的穷困人都由他们的员工来照顾。

 

亲身投入,持之以恒的布施,让印尼的员工感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与老板一起投入慈善,种族、宗教的差异都在此刻消弭了,穆斯林员工能够跟一位佛教徒老板共同来为人类的善、为社会的善来努力,这就是“无私和合”所缔造的成绩。

 

所以“心灵资本”是慈悲利他的心灵力量,以“无私和合”转化为社会资本,进而创造更大的“经济资本”。

 

 

3
经济资本  共富共善

 

经济资本,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赚钱,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达成所有人共同的富裕。所谓共同富裕,是当今社会乃至全世界都需要的一个理想和共同目标。任何一个企业家,他的目的不应该只是自己赚更多钱,而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富有,这样才是一个爱的连接。

 

正如亚里士多德对于“善经济”提出的观点:企业家不只是赚钱,还要能够建立爱的关系,能够投入公共的事务,能够上升到心灵跟哲学层面的喜悦。换句话说,就是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所谓共同富裕,要大家能够共荣共生,两个极端的观点找到共同之处。把两个极端的利益,对立的利益能够找到彼此能够互惠的机制,这就是“中和”的道理。

 

“中和”之后是“保和”,就是指每一个人还能够各安其位、各蒙其利,最后能够各正其命。各安其位,是指每一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功能,也找到自己的良能。这里的功能是指能力,而良能是一种品格,它是不能离开心灵资本的一种品格。所以真正的各安其位是功能和良能缺一不可的。

 

如果大家都能够各安其位,各蒙其利,最后能够各正其命。每一个人从事经济活动都是正向的价值观,对别人都是一种正向的促进,都能创造正向价值,那就是各正其命。

 

我们不要因为财富多了,造成社会或他人的不安,造成是对社会或他人的一种剥削,那就不是各正其命。一个成的功经济环境,肯定是每一个人都能各安其位,也能各蒙其利,然后各正其命。各安其位,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而能各正其命,就能实现共荣、共富、共善的人类理想愿景。

 

这三个层次,心灵资本是慈悲利他,社会资本是无私和合,经济资本就是共富共善。愿以此观点和分享来表达我对所有善心人士最大的敬意跟最大的感恩,最后也祝愿大会圆满成功,感恩。

 

 

- 未完待续 -

 

欢迎持续关注【捐赠人】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捐赠人大会的精彩内容

 

创建时间:2022-01-04